2021年08月02日
第06版:06

德庆堂

明月清泉

少年时,我常听祖父说,家里曾有个祖传的粮店,在城南运河东岸的菜市口义渡旁。

粮店是高祖创下的产业。他少年时家贫如洗,十四岁就在城里最大的粮栈聚茂升当伙计。跑腿儿,碾米磨面,推大轱辘车下乡赶集购粮,饱尝艰辛。

十多年后,高祖有了些积蓄,又借了点钱,在菜市口租下一家临河的粮店。说是粮店其实是个磨坊,低矮的土屋里有盘石碾而已。每天傍晚,往来船只泊于码头歇脚。高祖迎来上岸采买的船主。小米面窝头、玉米面饼子、小米粥、白面汤是船工的日常伙食。深夜,高祖在昏黄的灯光下推磨,滴滴汗珠滚落到磨道里,咕隆咕隆的碾子声伴着运河入梦。高祖常说,我是足不出户却是日行百里。是往来不断的船只让粮店的生意细水长流。全家安稳的生活,得益于高祖的不辞辛苦,更要归功于运河。

粮店传到曾祖手上,已是清末。昔日租赁的土屋已发展成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家里养了两头毛驴拉碾子。曾祖带着伙计赶着马车去乡下购买粮食,再雇船运到天津出售。曾祖实诚,重信守诺,生意日渐兴隆。曾祖把子女送进学堂,要改换门庭,让后代过上体面的生活。曾祖常说,是运河让家族财多、福多,人丁兴盛。

有一天,码头泊了一条船,有位客人擅长书法。曾祖闻讯,奉上十袋上好的小米面,恳请客人写个店铺名号。客人了解到曾祖诚信经营的为商之道,略一沉思,挥毫写了三个楷体大字:德庆堂。船上人纷纷赞叹笔力雄劲。曾祖欢喜得不得了,请人做了一块大匾挂在粮店门楣上。此人名华世奎,居天津,使其名传后世的正是他的书法。

德庆堂,传到祖父手上就衰落了。不是祖父经营无方,而是日本大举侵华,平津沦陷,华北沦陷,人心惶惶。祖父携家人逃往济南避难。

半年后,祖父惦记粮店,带着家人冒着风险悄悄返回家乡。让全家人欲哭无泪的是粮店已被日本人拆毁,砖木被运走建了炮楼。祖业被毁,祖父坐在河岸边悲怆无语。祖父借住在亲戚家,他挑着担子卖馒头,维持生计。有次去城里,日本兵不仅抢去了祖父的挑子,还把他抓起来勒索钱财。家里东借西凑,把祖父赎出来的时候,他已经骨瘦如柴,头发一尺多长擀成了毡。脱下破棉衣扔进热水里,漂上一层虱子。后来,祖父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下为八路军购买粮食,传送情报,历尽艰险。

祖父盼得日本投降,盼得沧城解放,人民当家做主。运河航运再次焕发生机,舟船不断。菜市口义渡人来车往,百业杂陈。百年老店德庆堂终于重建,生意比过去更兴隆。只是,德庆堂的那块匾再也找不到了。祖父遗憾之余说,那块匾在百姓心里,诚信经商是德庆堂永久的招牌。

先辈远去了,但他们的创业故事依然在后人口中代代流传,遥远而真实,令人怀想、感叹。我们捧起运河水,品味一下,微甜,还有点咸,那是先辈汗水的味道。

2021-08-02 明月清泉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0577.html 1 德庆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