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4日
第06版:06

盐碱地种出“有机碱梨”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史得江 秦晓寒 王东兴

位于海兴现代农业园区的国营海兴农场是众所周知的盐碱地,如今却因种梨出了名。

眼下虽是夏季,园里却已弥漫着诱人的梨香。今年,梨园进入盛果期,从现在到10月,这里将陆续有梨果上市。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里的梨果含金量十足,均采用有机生产。如今,这盐碱地上的果实,一公斤能卖到30余元——

有机碱梨迎来丰收季

海兴农场的梨果陆续进入丰收期,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天气晴好,工人们早早就到了梨园里采摘、装筐。

“现在成熟的是新梨7号,采摘期长达50天,所以又叫伏梨。这个品种口感特别好,皮薄、酥脆、多汁,吃到嘴里,特别爽口还没有渣子。不信,你尝尝。”说着,海兴农场有机梨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月林递来一个果实。“俺们这梨不打药,不用洗。”

接过梨果,将信将疑咬上一口,果然是酥脆口感,水润甘甜。

“都说盐碱地啥都不好长,为啥你们这儿的梨却那么好吃?”瞧着那躲在叶间的一个个“红脸蛋”,记者好奇。

“对,虽然咱农场的土壤盐碱化比较高,但碱地里富含硒、钾等元素,所以长出的水果甜度高、口感好。”李月林科普道。“俺们也做过对比,同样的品种,在咱这儿结的果,跟别地儿的果口感就是不一样。还有专家专门做课题,来研究俺们这儿的梨为啥就比别地儿好吃呢。”

生长独占“地利”,“人和”也不可或缺。

随李月林来到发货基地,这边同样热闹。一筐筐梨果从地头运到这里,工人们一丝不苟地分拣、装箱。包装箱上,“有机碱梨”几个字赫然在目。

“碱梨,顾名思义就是盐碱地上种植的梨品。有机,则是咱国家对于农产品最高品质的界定,对于农产品生长的水、空气和土壤都要求严格,有专门机构不定期抽检,每次都合规,才能通过认定。”李月林说,为梨果创造美妙口味,“人和”便是这有机管理。他们连续多年进行有机管理,去年10月,终于获得了有机认证。

不只是新梨7号,园区有机碱梨种植梯队还包括皇冠、玉露香、鸭梨、秋月等多个品种,今年都相继进入盛果期。

梨果好吃树难栽

发展有机种植,是多少农户可望而不可求的目标。海兴农场的土壤中盐碱超标,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都“难以忍受”这恶劣的环境,他们是如何让梨树在这片贫瘠的土地扎根的呢?说起来,还得将时光的指针拨回六七年前。

彼时,海兴农场决定由传统农场向“绿色、生态、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型农场转型,正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碱林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次次试验挖小沟、换栽植土、施农家肥等措施,这才掌握了让苗木在盐碱地扎根的良方。

“说到底,就是改造土壤。碱地不行,咱就换土。”农场副场长董海峰回忆道。

换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委实繁琐。

要换土,首先要挖沟。根据株数和间距,每趟开挖80厘米深、80厘米宽的长沟。

沟有了,减少盐碱上泛是关键。为此,每条沟里,都铺上20厘米厚的玉米芯,这样一来,玉米芯腐烂后就成了有机质,不仅是不可多得的营养,还能起到隔碱的作用。

接下来,就到了换土的时候了。专门从奶牛场找来腐熟好的牛粪,和秸秆、羊粪、原土搅拌,制作成有机沃土再回填压实,大大改善了土壤的肥力。

流程琐碎,成本直线上升,一亩地就要投入1.5万元。好在,通过一系列操作,2016年,梨树在农场扎下了根,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盐碱地真是把双刃剑,梨果好吃,树难栽。树活了,你们应该就轻松了吧。”听他介绍着,记者不由感叹。

“不行,问题还不少呢。”董海峰印象深刻,“转过年,考验就来了。”

那是在2017年的4月,不少梨树的枝条已长到了20厘米,发芽率也让人十分欣喜。可这高兴劲儿还没有一个月,进入5月,梨树的叶子就开始打蔫、发黑了。

“咋回事呢?”作为技术主管,李月林四处查找病因,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没办法,他们只好向南京农业大学请教。

专家一分析,又是盐碱地在作祟——原来是梨树根壮,四处深扎,再加上阳光足、水分蒸发快,导致土壤盐分太高,使得梨树大面积枯萎。

在梨树周边铺上防草布,让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减少水分蒸发……又是新一轮的精心呵护,这才让小苗起死回生。

克服难关种出有机梨

树活了,有机管理随之提上日程。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及南京农业大学是强大的技术后援队,与这些专业院所合作,种植管控过程全部按要求进行。近两年,这里还成为农业创新驿站,有专家定期来指导生产。

种植过程中,更是严格按照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实施。以牛粪、羊粪为底肥,用有机生态循环的自然方式种植。这两年,他们还自制豆肥,为土壤加氮。

坚决杜绝任何农药、化肥、除草剂,如果林子害了虫,只采用防虫网、诱虫灯、性诱芯等进行防治。

“员工都知道,鸟吃完了,虫子吃,最后剩下的梨才是能让俺们摘的。”董海峰调侃道。

虽是笑言,可5年如一日地这样坚持有机生产标准,农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个中辛酸,让人五味杂陈。

“虫子孵化、繁殖速度快,不能用药防治,稍有不慎,梨树就会绝产。”董海峰犹记得,2018年初夏农场的梨树遭遇刺蛾幼虫的情形。

“刺蛾,就是咱俗说的八角子。梨园不远处有片冬枣林,人家打药治虫,咱不打药,虫子自然就来‘欺负’咱了。”翻看叶背,密密麻麻的虫子让他头皮发麻。不能用药,只能由工人们拿着镊子,一个个择下,扔到地上碾死。

可大伙儿再卖力,还是赶不上虫子孵化的速度。那一年,一片梨园被吃得光秃秃,几乎绝了产。

饶是这样,为了有机标准,第二年,他们还是没有用药,只提前在冬季由人工摘除害虫巢穴,每亩地光人工费就要投入3000元。

2018年,农场开始为梨果申请有机认证。重金属残留检测、农药残留检测、水检测……3年间,涉及水、土壤、空气的每个环节被不间断抽检,不可谓不严苛。

艰辛努力过,好消息似乎更让人激动——去年“十一”,终于等来了有机梨的认证证书。拿着这薄薄的一页纸,董海峰却觉得分量十足,这上面凝聚着大伙儿的汗水,更是海兴碱梨的希望。

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海兴碱梨的身价已今非昔比。与烟台等地专门销售有机水果的电商平台合作,这里的有机梨一公斤能卖到30余元。

“俺们这梨个头不大,品相一般,有些做惯了普通品种的商户来了,还瞧不上。也是,现在普通的秋月梨都得半斤沉了,可俺们这儿的才跟冬枣一边大。不过没关系,咱这是真正的健康产品,相信一定能受到青睐优质农产品的顾客喜爱。俺们随时欢迎对有机梨感兴趣的顾客和商户前来休闲采摘、洽谈合作。”董海峰说,他们还为此专门成立了销售部门,筹划着打开线上+线下等多种销售方式,让这好产品,走上更多顾客的餐桌。

2021-08-04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史得江 秦晓寒 王东兴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0821.html 1 盐碱地种出“有机碱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