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4日
第06版:06

全村90%的老百姓接受殡葬改革,通过移风易俗,沧县兴济镇宋官屯村文明和谐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三招刹住丧事大办风

全国文明村宋官屯: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郭聪慧

纠顽疾:

先刹操办攀比风

沧县宋官屯村距兴济镇2公里远,共有318户,常住人口943人。虽然村民们多以打工、种地为生,家底并不甚富裕,可近些年,这里大操大办之风日盛,人情消费、盲目攀比愈演愈烈,一个丧事操办下来至少得七八万元。

“大操大办一顿,看着是光鲜,可人人都能负担得起吗?前些年,一个丧事办完,刨去收到的礼金,主家还要再花费两三万元。条件不好的,甚至还要欠债。”村党支部书记王宪发在基层工作多年,对这样的“表里不一”心知肚明。“其实绝大多数人不愿意这样浪费,但碍于人情面子只能随波逐流。”

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成为致贫的祸根。在宋官屯村,移风易俗简办丧事的呼声高涨,但差的,就是有人带头捅破这层“窗户纸”。“可以说,移风易俗不仅是顺应群众期盼的民生工作,更是树立新风正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对于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定规矩:

标准可行有奖惩

2015年,宋官屯村“两委”决定向陋习宣战,可移山易,易俗难。移风易俗,表面上是改变传统习惯,实质上是改变思想观念,是个“老大难”。

如何解决这个“老大难”,宋官屯村“两委”决定从做群众工作出发。

“在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过程中,村民是切实的参与者,也是真正的受益者。群众配合与否,直接决定着移风易俗工作的实际效果。”王宪发说,在此期间,他们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研究,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并通过大喇叭广播、进户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广大村民充分认识到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随后,立足村情制定出台《宋官屯村规民约》,并重新成立以村主任吕宝祥为会长、党支部书记王宪发为副会长的红白理事会。由村民代表和党员选举有威望的人任红白理事会总理。出台《宋官屯村红白理事会章程》,将大摆宴席、雇歌舞团等铺张浪费的陋习统统取消,并对使用孝布、待亲宴席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倡导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改革上,宋官屯村“两委”并没有急功近利,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先后进行了三次改进——2016年,结合安全和环保工作,倡导不放鞭炮;2017年,取消雇歌舞团;2018年,从节约的角度取消大孝,同时推行大烩菜,规定每桌宴席不超出200元。

不仅如此,为确保移风易俗取得实效,实施奖罚措施。对严格按照“改革方案”办丧事的前3名村民分别给予3000元奖励。对擅自提高白事标准的,给予1到3万元罚款,用于村庄建设。

宋官屯村还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对善行义举进行褒扬,对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评议,引导村民在评议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过程中判断行为得失、明确价值取向,进而规范自身行为、做到见贤思齐、崇德向善。道德评议会采用“群众教育群众”的形式,搭起群众自我教育的平台,向歪风邪气说“不”。

保落实:

党员干部作表率

制度虽好,关键还要有组织抓落地。这时,宋官屯村的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带头作用。

2017年11月,老党员胡金才去世,红白理事会得到消息后,立即与其家属取得联系,帮助他们准备善后事宜。既没有请歌舞团、舞狮队,也不燃放大型鞭炮,同时,严格控制宴席规模和人数,一律不准饮酒,并把宴席标准从原来每桌260元降到了180元……按照村“两委”制定的“白事改革方案”操办,为他家节省了不少费用。

村党支部书记王宪发的母亲过世,办理后事时,他顶住来自家庭内部的压力,坚持一切从俭,穿孝袍改为戴白帽,吃宴席改为吃大烩菜,在全村作出了表率。

“在帮事主操办白事过程中,党员代表带头,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还密切了党群关系,提升党组织与群众的凝聚力,增强推动工作的能力。”王宪发说。

“接下来,我们还要研究更加细致、更具操作性的改革办法,使节俭办事成为一种常态机制,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推动村风民风持续优化。”王宪发说。

2021-08-04 全村90%的老百姓接受殡葬改革,通过移风易俗,沧县兴济镇宋官屯村文明和谐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0824.html 1 三招刹住丧事大办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