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章 黄子岳 吕依霖 穆广英
泊头市文庙镇齐南村,刘玉柱家庭是名副其实的“书香盈门”。2014年4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书香之家”称号;2021年5月,被沧州市委宣传部等14个部门评为“书香家庭”。
今年84岁的刘玉柱老人,30多年坚持创办“家庭国防教育图书室”,以文“化”人。儿子刘涛,在沧州市教育局负责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履职“育”人。父子爱心接力,献身国防教育的一腔情怀令人敬佩。
四万册图书
30年痴心不改钟情国防教育
1989年底,天津上班的刘玉柱在老家干了件新鲜事:建起农家国防教育书屋,4间屋子有两间摆的都是书。他的农家小院,每天都会吸引不少乡亲们。
起因是,1989年6月,沧州在全国较早成立了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国防教育工作随之在全市铺开。当时,农村国防教育资源匮乏,刘玉柱老人就琢磨着创建农家国防教育书屋,给周围的群众特别是村里的孩子们提供国防教育读物。
刘玉柱自幼爱书、惜书,特别是喜欢购买、收藏有关国防、军事方面的图书。小时候家里穷,上完小学后,就去天津印刷制版厂做了学徒。当时的学徒每月工资只有5元,即便手头拮据,他也要省吃俭用,用于买书,所以收藏了不少红色图书。
有志者事竟成。在大家帮助下,他终于建起了沧州市第一家农家国防教育书屋。那时信息传播途径较为单一,图书成为人们了解国防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丰富国防读物,他还联系人武部找来不少国防和军事刊物,一些乡亲从起初的好奇,后来成了书屋的常客。刘玉柱经常对乡亲们说:“什么时候也要爱国家,爱我们的军队,不管日子穷富,最起码看看书,懂些知识,明白些道理。”
刘玉柱是凭借对知识的渴望,考取天津一所大学的,并在1965年修完了全部课程,分配到天津工作。为了省钱买书,他不嗜烟酒,不讲穿戴,唯有对书情有独钟。有一次,他看到一套《鲁迅全集》,把路费钱换成了书,最后步行到车站,借钱才回了家。在天津工作的日子里,他无时不惦念老家的书屋,只要一买到新书,就尽快捎回家。《毛泽东军事文选》《开国元帅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老人的爱国之心,在一本本藏书中延续着。
学校的孩子们经常来他家的书屋看书,红色“小人书”是孩子们的最爱。刘玉柱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搜集购买了足足两麻袋“小人书”,从天津背回家。
书中自见
“小家”与“大家”
1997年退休以后,刘玉柱回老家居住,更尽心尽力发挥书屋的作用。每当学生们来这里借阅图书,刘玉柱便给他们讲,要向书中英雄人物学习,长大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同时勉励孩子们看后写一些心得。他收藏了孩子们写的300多篇心得,一颗颗国防童心变成了沉甸甸的记忆。
早些年,受经济大潮的影响,村里一些来借阅图书的适龄青年,透露出不愿当兵的想法,他就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小家”与“大家”的道理,直到做通他们的工作。每年征兵,他就义务当起征兵宣传员。受他感召,村里的许多青年人踊跃报名、参军入伍。
2004年,泊头市委宣传部、泊头市人民武装部将刘玉柱创建的农家国防教育书屋,授予“家庭国防教育图书室”称号。
书屋出了名,不仅是外村学校的学生,就连附近乡镇干部也到他家借阅图书。为方便附近学校的学生借书,刘玉柱经常让大儿子推着车,把书送到校门,隔几天再收回。
30多年来一点一滴地积攒书籍,老人用于购书的钱花了四五十万元,现有藏书4万余册,塞满了4间屋子。收藏横跨古今,内容延伸到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文学、历史和艺术类等,满足了群众的读书需求,很多红色藏书现在市面上都已很难找到,成为珍贵资料。
除了藏书,刘玉柱还喜欢书法。他书写有关国防和爱国主义的诗词及格言锦句5000多幅,轮番挂于书屋,每当人们来借阅图书,总会欣赏一番他的书法,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17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授予他的“家庭国防教育图书室”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
书香浸润
儿子接力办好国防教育“大课堂”
如今,刘玉柱的几位子女在袅袅书香中长大成人,都习文弄墨,有的成了诗人,有的成了书法家。
次子刘涛在沧州市教育局工作,机缘巧合,负责全市学校国防教育。自小受父亲的感染,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把父辈的国防情结延伸到校园。
国防教育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国防教育的“大课堂”。相对于父亲藏书的艰辛,刘涛付出的是对整体工作殚精竭虑的谋划和践行。2018年上半年,他联合军事、国防教育部门,利用半个月时间,对全市大中小学校国防教育情况进行调研,每天晚上整理调研笔记,足足有4万多字,最后形成的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的措施在全市转发。
针对当下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刘涛和同事们在工作中努力创新教育形式,在重点中小学校探索开辟“国防教育云课堂”,在大专院校开设“国防教育暨征兵宣传大讲堂”。2020年10月,联合国防教育部门,在全市开展“军队十大英模挂像进校园”活动,把崇军尚武基因植入学生心田,20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面旗帜就是引领,一所业余少年军校就是崇军尚武的标杆。为带动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刘涛和同事们抓典型,大力推进全市业余少年军校建设。
31年来,运河区光明小学以业余少年军校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步入新时代,刘涛和同事们指导学校守正创新,创建了8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英雄中队,成立了学校“国旗护卫队”,特别是把国防教育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每年举办国防教育文化节,使学校国防教育充满朝气和活力。光明小学编写的《国防教育读本》在河北省首届“中小学校课程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学校相继被国家评为全国先进少年军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0年10月底,在他的建议下,全市业余少年军校观摩会在该校进行。为了办好观摩会,刘涛连续5个夜晚盯在学校,起草了关于推进少年军校建设的具体意见,反复修改了4次。目前,全市创建业余少年军校110所,国防教育活动形成亮点。
工作中,刘涛和同事们注重国防教育与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依托全市小学业余少年军校、重点中学和大专院校,推进创办50个集国防教育、征兵工作于一体的国防后备力量储备基地,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学习实践活动,使其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兵员征集的长久来源。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2021年4月,沧州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市1700多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了“学党史、忆英雄、做传人——沧州市百万青少年进国防教育基地”活动,刘涛亲自策划,周密部署,逐个基地打电话,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刘涛告诉记者:“父亲一直告诫我说,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幸福的小家,我成长于书香之家,更应知书明理,为国防教育事业履好职尽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