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9日
第07版:07

有一种信仰叫坚守

——电影《守岛人》观后感

王增强

《守岛人》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人物,从1986到2018年,一个叫王继才的人,为了坚守民兵的责任,在一个面积为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世隔绝生活32年;妻子王仕花不忍心他一人孤守,辞去教师的工作,成为孤岛上的第二看守人。2018年,58岁的王继才,突发疾病倒在执勤岗位。至此,他用生命诠释了对人生自我价值的约定“一个人的一生,只要做好了一件事,就不亏心。”

导演将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通过银幕立体表现出来,汹涌喧闹的海波中,却能让人体会到细腻感人的气氛。在那个年代里,父与子的爱与传承,父与女的爱与愧疚,夫与妻的爱与陪伴,青年与家国的爱与坚守,穿过时间的沟壑,无声却又震撼地摆在了观影者的面前。32年的驻守,升起的百面国旗,收藏着太多的风雨。

严酷的环境,信念的支撑。电影一开篇,1986年秋天,正是9号台风“白鹿”过境,地面气象播报风力13级,海岛上多大的风可想而知。此时的王继才独自一个人,守着两条狗,一面顶着大风大雨,一面艰难地糊着漏雨的窗户,刚糊上的屋子马上又被暴雨冲开……

这样的环境,别说是一年,就是一天,很多人可能也待不下去,但王继才却守了整整32年。32年,他在开山岛升起了368面国旗,写满189本日记,出勤11680天,每个字、每面旗帜都是信念的沉淀。这些震撼的数字背后,渗透着王继才的顽强、执着,吃得了苦,守得住心。摇旗升旗、维修眨火、提醒船民远离禁区,这就是王继才每天的工作,平凡背后却时刻保卫祖国和人民安全。

王继才的心理活动在影片中刻画得很到位。从开始画“正”字算日子想念家,到得知王部长寻不到接班人暂不回家,再到守岛、戍国、以岛为家,三段经历层层递进,面对忠孝难两全的矛盾,面对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影片将王继才守岛守家的大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了诠释和升华。

质朴的爱情,坚守的陪伴。“他守岛,我守他吧。”一句朴实的话语,不仅饱含着妻子对王继才质朴的爱,更蕴含着妻子对王继才守岛支持的爱国情怀。影片中仕花唱过两次歌,都是《回娘家》,可她却一次都没有回去过。

原本是人民教师的仕花有着很好的前途,但她担心岛上的王继才无人照顾,因此决定留在岛上。烈日的曝晒、风雨的洗礼,没有让他们感到消沉,在共同守岛的日子中,爱情反而更加坚韧。

他们可能一辈子没有说过情话,甚至一辈子没有机会去浪漫的地方约会,但是夕阳余晖下,两人互相涂抹被海虫咬过的伤口,这画面来得更有力量。这样的爱情平凡而质朴,就像王继才说的那句质朴的话:下辈子我还娶仕花,保证不让她受罪。陪伴是最质朴的坚守,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平凡的故事,不凡的英雄。每一天的坚守,每一次的执着,日日夜夜凝聚成王继才夫妇32年对岛屿的守护。在他眼里最亏欠的是家人,因为守岛,他们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孩子也失去了陪伴。但他的父母理解他,他的儿女尊敬他,他的妻子爱他、守护他。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儿子,但却是千万船民的好岛主。他常说,人这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不亏心就不白活。

他拒绝政府的补贴,一辈子省吃俭用地供养老人和子女,他说自己的事自己做才硬气。

他的那个瞭望台,是守卫国家人民的瞭望台,也是守护家园、家人的瞭望台。他的执着诉说着守岛人平凡的故事,他的坚守演绎着故事背后不平凡的人生。

影片中刻画了多重矛盾的搏斗。生活在孤岛绝境,频遭台风侵袭,这是与大自然环境的搏斗。捉襟见肘的收入,入不敷出的家庭支出,无法履行作为儿子、父亲的职责和义务,这是与家庭身份、个人情感的搏斗。驻守海岛,警惕走私、偷渡违法行为,利诱与暴力并存的危险是与违法犯罪行为的搏斗。背靠繁华喧嚣,守住宁静孤岛,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是王继才与内心摇摆孤独漫长的搏斗。这部影片,在尊重王继才真实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将这其中的层层搏斗化为高度写实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段落,进行了具体细微的呈现。

如果有机会通过这部电影了解王继才的故事,那么他于你而言,就不再只是教科书上没有生命力的劳模名字,也不只是新闻中高大形象的时代楷模,他会成为点亮你平凡生活的一道光。你会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一类人,日复一日,在润物细无声里,铸就保卫国家的铜墙铁壁,守护着国家民族的幸福平安。

(作者单位:沧州银行)

2021-08-09 ——电影《守岛人》观后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1257.html 1 有一种信仰叫坚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