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市图书馆成立地方文献工作部,刘淑珍是第一个员工。从那天起,任何一本与沧州有关的书籍,都是她的征集对象。
刘淑珍喜欢这份工作,并对那句“如果真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深信不疑,即便这份神仙般的工作常让她被人当成收废品的。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 影 殷 实
卷帘门升了上去,扑啦啦落下许多灰,一股霉味从里面散出来。工作人员下意识地捂住口鼻,指了指散在库房角落的一堆旧书,对刘淑珍说:“都在这里,你自己找吧。”
在别人眼中,这些落满灰尘、甚至略带霉斑的旧书一文不值,可对刘淑珍来说,却是苦寻已久的珍宝。51岁的她是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主任,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已经24年了。
废品和珍宝的区别
库房里闷热潮湿,汗珠从刘淑珍额头上淌下来,原本雪白的衬衫不知在哪儿蹭了一道又一道灰。她蹲在一堆旧书前,一本本地翻找着……突然,她兴奋地叫起来:“找着了!找着了!”
这里是市区一家单位的库房,他们多年来编印的地方性行业内刊,一直是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的征集对象。但由于创办已久,图书馆收录的期数并不全,尤其是10多年前编印的首期,刘淑珍寻找多年都没有收获。
不久前,她听说内刊的主办单位在库房里找到了一些旧资料,便主动提出要帮对方整理库房,希望其中会有没征集到的那几期。
原本已经走掉的工作人员又被刘淑珍的声音吸引了回来。他惊讶地看着刘淑珍像发现宝贝一样轻轻擦掉旧书上的霉斑,又看着她从包里掏出剪刀、麻绳和旧报纸,小心熟练地把这些书打包成捆,便忍不住问了一句:“这些东西很值钱吗?”
刘淑珍笑着回答道:“卖废品就值几毛钱,但从地方文献的角度出发,它们价值千金。”
刘淑珍所说的地方文献是指记录了某一地方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这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等许多方面,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的重要文献。从这一点上看,任何一本与沧州有关的书籍,都是刘淑珍的征集对象。
这些年,为了方便随时都能出发,刘淑珍的背包里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剪刀、麻绳和旧报纸。好几次,满身灰尘的她拿出这三样工具,守在一大堆旧书旁,被人当成了收废品的。
不过她并不在意这些,心里想的全是如何把这些来之不易的书安安全全地运回去。有一次突降大雨,刘淑珍担心雨水把书打湿,就把自己身上的雨衣脱下来裹在书上。即使这样,回到单位看到其中几本书的书角被打湿了,她还是心疼得不得了。
废品收购站里的常客
1998年,市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工作部。那时候,图书馆空间有限,地方文献阅览室只有15平方米,仅有的三五百本藏书更是连书架都塞不满。读者来查阅,经常失望而归。
有一次,有读者想查找有关建国县(位于冀中地区东南部,1939年创立,1954年撤销)的资料。“别说找书了,我连沧州曾经有这个地方都不知道。”这件事对刘淑珍触动很大,感觉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更多地域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于是她记下每个没查阅到书的读者信息和图书信息,一有机会就四处去征集——全市各科局、企事业单位,连旧书摊和废品收购站也不放过。一天下来,能拎着几大包书回单位,是她最幸福的事。刘淑珍的丈夫调侃她:“别人媳妇爱逛街,我媳妇是废品收购站、旧书摊的常客。”
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说好干也好干——运气好的时候,刘淑珍一股脑能背回100多公斤书;要说难干,10多年也凑不全一套图书。
这是因为地方文献馆里的藏书相当一部分是分批、成套编印的,再加上编印年份早、印刷数量少,征集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刘淑珍对内刊《沧州革命史料》的征集过程印象最深。全书一共17册,出版时间从1982年延续到1986年。从第一次发现其中一册,到17册全部征集到手,刘淑珍花了20多年时间。“全市凡是有可能编印地方资料的部门我都转遍了,找过的书少说也有十几万册,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尽管空手而归的情况占了绝大多数,可刘淑珍从没气馁过:“一次找不到就两次,一年没结果就两年。”
寻找活着的历史
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拼的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是执着和坚守,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如今,市图书馆馆藏的地方文献超过4万册,年征集量从20多年前的几十册增至1万册以上。这些书几乎都是刘淑珍和同事们一本本背回来的。哪本书是什么时候征集到的,哪套书还缺其中几册,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几年,地方文献日趋丰富,刘淑珍又有了新目标,“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不应只局限在书籍上,地契、老照片以及影音资料同样也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一段历史。”
2015年,刘淑珍开始着手进行口述历史的征集工作。
几年时间里,她带领团队先后去过石家庄、献县、任丘、河间、肃宁等地,完成19位口述人的录制工作,内容涉及红色记忆、艰苦创业、武术等许多方面。
“这些口述人讲述的历史鲜活地保存在他们记忆之中,如果不及时挖掘记录下来,很可能会随着亲历者的离去而消失,一段传奇或许会从此销声匿迹,一些疑惑或许再难解开。”刘淑珍说。
这些口述人大多上了年纪,刘淑珍时常感到时不我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段活着的历史,把这些片段拼凑起来,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沧州史。而这也是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