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吃饭凑合”、生活孤独现象在农村相当普遍。2020年12月,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自发创建孝老食堂。8个月后,孝老食堂从一个村发展到全县30个村,目前还有更多的村正陆续筹建,吸引了不少外县市人员前来考察学习。破解老龄化社会问题,改变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这一尝试可谓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实事。
昨天,走进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白墙灰瓦,屋舍俨然,颇有江南秀美之风。一处房子内,传出欢快的歌声。走进去,只见义工们围裙、帽子、口罩、手套穿戴齐全,正在厨房忙碌着。餐厅里,老人们坐在圆桌旁,在一位老者指挥下,正开心地唱着他们那个年代的老歌。
指挥的老人叫刘子江,79岁。见到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生活在咱人和镇,幸福!生活在人和镇的老人们,更幸福!”
音箱里,响起《社会主义好》的旋律,另一位老人激动地站起来说:“咱能天天聚在一起,一天三顿吃上这么好的饭菜,都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呀!”
两天时间,记者走访了青县5个村,深入孝老食堂和老人家中,了解老人们的生活现状。尽管每个村的情况各有不同,但每到开饭前后,孝老食堂爱心涌动、敬老孝老的氛围,都让人如沐春风。每位老人的脸上都是幸福和满足的表情。
采访的这5个村,是青县孝老食堂的一个缩影。从人和镇村首创孝老食堂,仅8个月时间,孝老食堂就已“复制”到青县30个村庄。
“刘伯伯,这么快就吃完饭了?走!我上您家看看,到底吃的啥?”
村党支部书记“暗访”发现老人们饭桌上的“秘密”
人和镇村的孝老食堂,缘于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权的一次“暗访”。
人和镇村位于大运河畔,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全村只有400多人。百年前,随着李鸿章创建马厂兵营,五湖四海的人齐聚这里,人和镇因此建村。村中人沾亲带故的极少,但因为从先祖起就崇尚“人和”理念,村风和谐。每到冬天,村中老人都有上午出来晒太阳、聊大天的习惯。
这天中午时分,胡宗权办完事往家走,看见老人们还围在一起唠嗑,就说:“快中午了,大家还不回家吃饭?”
“这就去。”老人们答应着,蹒跚散去。
到家不久,胡宗权有事又出来了。路上,恰巧又遇到了其中一些老人。“大伙儿怎么还没去吃饭?”他有些着急。
“吃过了,又回来了,我们接着唠。”79岁的刘子江大爷说。
“刘伯伯,这么快就吃完饭了?”胡宗权有点诧异,“走!我上您家看看,到底吃的啥?”
到了刘子江家,只见饭桌上放着半个馒头、一碟剩菜、几袋奶。刘子江不好意思地说:“菜是昨天剩下的,还能吃,就凑合了一顿……”
刘子江家条件不错,儿女都做生意,新整修的房子内,整体厨房各种设施齐全。他原来开过饭店,炒菜做饭不在话下。2020年9月老伴儿去世后,儿子、女儿想接他去城里住,他舍不得老屋和乡亲,执意留了下来。自己做饭,一顿两顿、一天两天还行,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做多了,下顿、下下顿只能吃剩饭;做少了,麻烦不说,还容易糊锅……
从刘子江家出来,胡宗权又去了张建兰、金振荣等几位老人家中,发现情况如出一辙。胡宗权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丧偶独居老人,吃饭凑合是一个大问题,时间长了肯定影响健康。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涌上心头。他召集村“两委”开会集体研究讨论,最后形成决议:创办孝老食堂,为老人们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村里原本就有移风易俗理事会,村“两委”带头,再加上热心村民参与,食堂义工不是问题;移风易俗理事会有几间平房,场地也没问题;虽然村集体经济实力欠缺,但村民们生活富裕,可以通过募捐的形式筹集资金……
消息一经发布,在外地做生意的村民踊跃捐款10多万元,2020年12月10日,人和镇村的孝老食堂开张了。
“一个小小的孝老食堂,破解了农村养老的大难题。”
孝老食堂开启“复制”模式,8个月扩展到全县30个村
人和镇村的孝老食堂办得红红火火,不仅解决了老人们吃饭将就的问题,而且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主动捐款捐物,主动到孝老食堂义务为老人服务,村中爱老助老的风气更浓了;在外打拼的儿女们不再担心家中老人吃不好、喝不好,在外工作更安心了;吃饭时谁没来,能及时发现情况,防止独居老人发生意外而无人知晓;老人们备受全村尊崇,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强了,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强了,大家主动维护治安、监督卫生、参与到社会公务活动中,更有利于村庄的建设发展、和谐稳定。人和镇村的风气越来越好,人心越聚越齐。
就在人和镇村的孝老食堂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金牛镇大鹁鸽留村的孝老食堂也在今年4月开张了。
大鹁鸽留村是一个有着3100多名村民的大村,也是全国文明村。今年初,村党总支书记韩尚富入户调查时,发现了独居老人吃饭“一碗水就半个馒头”的问题,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说,老人们岁数大了,一个人懒得做饭,无论家庭条件好坏,生活质量都不高。
此时,人和镇村的孝老食堂渐渐办出了名气,韩尚富上门取经,回村后,建起孝老基金,办起孝老食堂。
最让韩尚富津津乐道的,是村民们踊跃捐款的情景。“韩大爷的3个儿子都在广东发展,我电话打过去,把情况一说,他们说,这可办到我们心坎上了!我们捐2万元!不一会儿,钱就通过微信转过来了。我走访了几家企业,老板们听说后,都非常支持。其中一位拿了2万元过来,说,我父母没有了,想尽孝也没处去尽,为孝老食堂捐款,也是尽孝了。”
7月23日,我们到大鹁鸽留村采访时,义工们正给老人们上菜上饭。主食是花卷,菜是土豆炖肉、炝圆白菜,汤是绿豆汤。一位大爷骄傲地说:“不是你们来了,我们才吃这个,天天都跟坐席似的,享了福啦!”
与其他村孝老食堂不同的是,大鹁鸽留村的老人们吃饭前后,还能免费理发、量血压。“理发师和村医都是抢着来为老人们服务的。”韩尚富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目前,青县30个村都陆续开办起了孝老食堂。
“数据显示,到2030年,每3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在各种养老问题上,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青县民政局局长朱润国说,养老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青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人和镇村尝试创办的孝老食堂一经推出,就受到县领导的关注。6月初,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推广孝老食堂,30个村先期进行试点,有条件的村正在有序推广,青县老人的饮食将更有保障,生活也将更有质量。
青县民政局副局长陈海涛说,小小一个孝老食堂,看起来解决的只是老人们的吃饭问题,从人和镇村孝老食堂运行几个月来的效果看,它还破解了农村的养老难点。
“村干部们为我们考虑得太周到了,这样的日子,开心,幸福!”
老人们的笑脸是对孝老食堂最大的认可
7月23日记者到青县采访时,恰逢曹寺乡后洼村孝老食堂开业。
这个村的孝老食堂位于村民王其家中。后洼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彦介绍,王其在外地居住,房子一直空闲着。当他把村里要办孝老食堂的想法告诉王其后,他立即表态:“好事,我支持!在我家办就行!”
简单装修后,房屋焕然一新:四周的墙壁,绘着红色文化与《二十四孝图》,一串串红灯笼喜庆热闹。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来自青县爱心群体的义工们与本村的义工正在一起蒸包子。20多位老人怡然地看着电视。
义工中,有3位曹寺乡党委的干部。给老人们挨个儿端上新出锅的包子和绿豆汤。看着老人们吃饭时开心的样子,乡党委书记周维浩说:“今天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吃上了我们亲手蒸的包子!”
正说着,93岁的王汝奎拄着拐杖走了进来。大家赶紧搀扶老人。王洪彦介绍:“这是后洼村的老神仙!抗日战争时期,亲历过后洼惨案呢!”老人耳背,心却透亮,脸上笑着,左手竖起大拇指。
因为村情不同,30个村的孝老食堂运作也不尽相同。有的提供一日三餐,有的只供午餐;有的规定70岁以上,有的把门槛定在80岁。无论在哪个村,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老人们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脸。
在金牛镇吴增口村,村党支部书记蔡振生把刚做好的午饭送到脱贫户90岁的石铁忠家中。老人家激动地说:“谢谢蔡书记,共产党好呀!”
在后洼村孝老食堂,80岁的魏淑银边吃包子,边和身边的老大姐张家甜唠嗑:“大甜姐,你掐我一把,要不我不相信这是真的。”张家甜还真掐了她一下。两个老太太孩子般咯咯笑起来:“是真的,是真的!”
在大鹁鸽留村,四五位老人从旁边的老年活动室拉完琴、唱完戏,结伴来到孝老食堂。还没开饭,几个人干脆表演上了,饭前的小联欢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在人和镇村采访时,还遇到一件事:当天,孝老食堂的老人们,吃的是87岁老太太张建兰的孙子欧阳艳胜买来的羊排和水果。原来,艳胜在北京工作,每次回老家看奶奶,总要大包小包捎东西。自从有了孝老食堂,再回来,他不仅给奶奶买,还给所有老人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不只是艳胜的想法,也是孝老食堂义工们的想法。
一路采访,记者感受深深:一日三餐并非“小事”,事关农村老人晚年幸福。破解农村养老问题,需要更多孝老食堂这样的符合农村实际的好做法,这才是真正为民办实事、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