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广东江门一男孩报警称想要民警带走他的妈妈,因为他不想写作业了。孩子的行为乍看之下有些幼稚,但背后的巨大压力不可忽视。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不少教育机构纷纷被关停,减轻当代学生的课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到了重拳出击的阶段。但“有形之手”的干预,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减负”若想得到彻底的落实,还需焦虑的家长们及时转变观念。
鱼龙混杂的校外培训市场,一直吸引了大批报名者,加剧了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焦虑感,进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校外培训机构多了,为孩子报名的家长自然也随之增多,未报班的家长看到其他孩子参加培训班,担心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纷纷参与其中,形成了“竞相给孩子增负”的恶性循环。
有些教育机构的老师,缺乏资质和足够的教学能力,他们把发力点放在“揽客”的话术上,让家长和学生误以为培训机构的师资很强,实际上并没有在这里得到提高,甚至被一些错误的学习理念所误导。还有些机构招揽学校的在职教师,引诱他们把教学精力放在课外,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质量。可见,给教育机构来一次全面的整顿,很有必要。
然而,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培训机构少了,家长比培训机构更着急。强大的需求总能催生花样的市场,于是有些课外辅导由“线下”转到了“线上”,“一对一”辅导的市场也愈发火爆。有的家长即使经济并不宽裕,依然愿意支付高额的单独培训费,只为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跑得更快。与此同时,一些为学习而焦虑的孩子们,也做出了无奈之下的反抗。据有关报道,有些私自参与课外培训的老师被举报,举报人竟是自己培训的学生。私下补课的老师理应受处罚,但“学生举报”的现象,也反映了孩子们在超负荷运转下的挣扎。
学习桌前,父母愁、孩子也愁的画面,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毕竟,不少学生的负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给予的压力,望子成龙不等同于急功近利。放平心态,让孩子在健康的身体和情绪下学习,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