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制作上万根藜杖
刚刚立秋,李国胜坐在小院里的彩钢棚下,打量着手中的一根灰菜茎。他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刻刀,思忖片刻,刻了下去,手指娴熟地变换角度,木屑便飞了出来,一根拐杖也有了奇特的造型。由于灰菜是藜科藜属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制作成的拐杖被称作藜杖。
“三羊开泰”“孔雀开屏”“龙凤呈祥”……这些形态各异的藜杖,均出自80岁的民间艺人李国胜之手。家住肃宁县留善寺镇河北村的李国胜老人,17年来,先后制作了上万根刻有动物造型的藜杖,但“挑剔”的李国胜只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保留。
“十几年来,我最满意的作品就是‘龙凤呈祥’和‘三羊开泰’造型的藜杖。”李国胜说,这些年来,他从书本上、民间传说中、网络上,到处揣摩各种雕刻工艺和动物形态。制作藜杖时,他会按照自己喜欢的形状对灰菜茎进行削、砍、截、钻,做出雏形,再进行打磨。然后使用桐油或者清漆给藜杖增加一层保护,上色后再进行打磨。一根上等的藜杖大约要一周时间才能做成,工艺简单的也要一两天。灰菜茎上有绿色或紫红色的条棱,李国胜雕刻藜杖的灵感,都是从植物本身的天然形状和纹理中得来的。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通过不懈钻研,制作的藜杖样式各异,顶端雕刻着孔雀、凤凰、龙、虎等不同造型,动物形态栩栩如生,惹人喜爱。
捡来灰菜茎雕刻处女作
用灰菜茎制作藜杖,还要从李国胜小时候说起。李国胜回忆,自己同村孙克壮家门前有个碾子,碾子一旁生长着一畦灰菜。灰菜因为叶片背面布满了灰白色的细小颗粒,用手一搓,会有闪亮的灰沙,所以被称为灰菜。它生命力极强,不择瘠薄,不论旱涝,什么地方都可生长,田垄野陌、水岸道旁甚而墙角屋顶,皆可找到它绿叶婆娑、蓬勃繁茂的身影。
那个时候,李国胜就听老人们说,到了秋天,灰菜会长出粗壮的茎,有的高过人头,粗如擀面杖。古人会选取优良的灰菜茎,削刮成材,刷上清油,做成拐杖,而且质地很轻,还不生虫。但这些只是在老人口中得知,李国胜自己从未尝试过。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国胜到北京顺义女儿家走亲,外出遛弯时,意外发现河坡上长着两颗长势高大、根茎粗壮的灰菜。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大灰菜的李国胜,萌生了利用灰菜茎制作藜杖的想法,当即决定把它们带回家。
李国胜急忙在女儿家拿着铁锹,又返回河坡,把灰菜掘出来。从刨下灰菜茎,到刮下污皮,风干、锉平、磨光、题字、上漆,工序长而复杂,李国胜一步步摸索着,耗费了许多精力,终于在女儿家制作出了两个“处女作”。
藜杖颇受乡亲们喜爱
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藜杖,李国胜视如珍宝。第二年春天,他带着藜杖回到老家,周围的乡亲们看到了都非常喜欢。李国胜的挚友王书湘来家中做客,发现了他制作的藜杖十分精美,便想送给自己80岁的母亲,请求李国胜送他一根。向来重情重义的李国胜,就将其中一根送给了挚友王书湘。
2006年的时候,李国胜家改建庭院。到他家施工的师傅发现李国胜雕刻的藜杖颇为欣喜,当即提出想买下这把藜杖。虽有些不舍,但李国胜仍没有拒绝,听说对方买拐杖是要为老人尽孝,李国胜很感动,欣然把仅剩的一把藜杖送给了施工的师傅。就这样,李国胜的两把藜杖都送给了需要的人。
那个时候,李国胜就在想,用灰菜茎制作藜杖,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节约木材、美化环境,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藜杖,不如沉下心来专门制作藜杖,送给那些需要的老人。
又到秋季,李国胜在女儿李文书的陪同下,再次来到曾经挖灰菜的河坡上,可这一次,他没有找到粗壮的灰菜茎。李国胜有些失望,便决定把灰菜籽带回去,种在自家的自留地里。
从此,李国胜连续3年种植红芯灰菜,从浇水施肥、到掐尖打杈、再到设计造型,在李国胜的精心管护下,灰菜长势很好。就是那3年里,让李国胜积累下了3万多根优质原材料。
这些年来,十里八乡只要有老人需要,他就会将自己珍藏的藜杖免费赠送,至今已送出上千件。年过八旬的李国胜说,制作藜杖是自己的爱好,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要坚持把剩下的灰菜茎全部加工成实用的藜杖,免费送给需要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