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对于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5)班的姚泓宇来说,暑假期间除了要按时完成作业,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每天坚持练字。他端坐于桌前,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在横平竖直、一撇一捺之间感受着汉字之美。
与此同时,在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室里,笔尖摩擦纸张发出“沙沙”的声音——老师们全都在埋头练习硬笔书法。原来,在学校的暑期教师培训中,粉笔字和硬笔书法作为“保留项目”,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实早在1997年,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就开始了汉字书写教育的尝试。师生坚持每日共同练字20分钟,开设写字校本课程,通过多彩活动和外出参赛,不断激发老师和孩子们的书写兴趣和热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师生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练出了一手规范端正的好字。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
校园字韵处处 天天耳濡目染
校门立柱上悬挂着六年级学子的书法作品;校园中央莲池的泰山石上,镌刻着一个苍劲有力的“韧”字;操场东侧40米诗经长廊的写字墙上,印制着12个用隶书所写的成语,西侧竹韵书苑的围栏上,10个成语与之遥相呼应,它们全部出自《诗经》;校门立柱内侧和北教学楼门前立柱上的两幅楹联均为行楷,各层楼道及一、四、五层连接处,还悬挂着40余幅师生们的软笔和硬笔作品……
来到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就仿佛步入了书法的世界。目之所及皆为汉字,多样的字体从不同角度展现着汉字之美。浸润在如此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每日耳濡目染,师生们不知不觉就爱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
诗经长廊书写美丽诗文
在学校操场东侧的40米诗经长廊上有一面书写墙,无论是学校管理人员还是班主任、任课老师,每天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这里,仿照书法教师左丽颖的示范,用粉笔工整地写下一句古诗文,每周一句,每月一诗。每天清晨,老师们认真书写的背影,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书法教师左丽颖除了每个月初在书写墙上范写一首古诗文之外,每天的第一节课,她还要带领有经验的老教师对全体教师的粉笔字进行点评和批改,再针对共性问题逐字进行分析,用字符标注出来。老师们利用课间去诗经长廊看点评,发现不足,及时改进。
不仅如此,每月学校还邀请校外书法名家或本校的书法教师,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两次粉笔字或硬笔书法集中培训;不定期组织粉笔字展示,鼓励和推荐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书法比赛,全方位促进教师书写水平的提升。
每天练字20分钟坚持25年
在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每天下午第一节课的前20分钟,校园里并非书声琅琅,而是悄然无声。教室里,老师和孩子们都在埋头书写,稳拿笔、慢落下,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笔画,那份认真与投入令人动容。
每天师生共同练字20分钟,这项看似简单的“天天练”活动,从1997年学校开始推行汉字书写教育至今,已经坚持了整整25个年头。
不只是每日练习,教导处还会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一次大型书法比赛,将优秀作品制成展牌集中展示,对先进师生进行表彰,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规范书写和练习书法的积极性。
多年的执著与坚持,换来了累累硕果。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多次在各级书法比赛中崭露头角。迄今为止,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有13人斩获国际大奖,21人荣获国家级奖项,174人捧回省级和市级奖项。
品德教育蕴于一笔一画间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写字要用心,做人要真诚。一点一提,开头要紧,横平竖直堂堂正正……”
近几天,这首名为《中国字 中国人》的歌曲,总是回荡在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赵增成的耳畔。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这首歌,歌词中巧妙地把汉字笔画与做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了一起。这让在汉字书写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的赵增成眼前一亮。
他决定把这首歌曲和由此而编制的手势舞,纳入到今年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之中,让孩子们从走进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的那一刻起,就通过多种方式与汉字结下不解之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把它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之中。希望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够识字、写字、练字,而且从中获得成长的正能量,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