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8日
第07版:07

小葡萄串起大梦想

王海南

盛夏时节,陌南镇贾刘店村西葡萄种植基地弥漫着浓浓的葡萄香味儿。大棚里色泽鲜艳、圆润透亮、乒乓球大小的葡萄,一串挂满藤蔓,十分诱人。

像这样的场景,早在今年4月就已火热上演。由于贾刘店村积极探索葡萄温室种植技术,率先抢占上市先机,每公斤最高地头批发价20元,切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陌南镇乡村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乒乓”上了大城市餐桌

贾刘店村葡萄种植以藤稔为主,因葡萄粒大如乒乓球,俗称乒乓球。品种质量优良、口感甘甜,比一般葡萄保存时间长,一上市十分畅销。每年4到7月份,是贾刘店村葡萄上市的黄金季节。

采收时节,清晨4点,为了能够尽早将新鲜的葡萄送到人们的餐桌上,贾刘店村村民和工人早早起床,赶到葡萄大棚里开始忙碌,耐心细致地采摘、分拣、包装、送往市场,所有工序紧张忙碌却又十分有序。这些精心分拣的葡萄,三四个小时后将会出现在北京等大城市的餐桌上。

看着葡萄装箱运走,葡萄种植户贾孟图脸上洋溢着喜悦:“今年我们家葡萄是收获比较晚的了,但也卖到了12元每公斤,今年我们种了4个棚,也产量不少。”

今年以来,贾刘店村葡萄市场价最高卖到过40元一公斤,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着比较平稳的行情。忙碌时节,全村4个市场,每天早晨都有2万多公斤葡萄从这里发往北京、石家庄、天津、河南、长沙、东北等全国多个省市。这是近年来贾刘店村小葡萄串起的致富梦想一角剪影。像这样的缩影,一年里有5个月的时间都在上演。

“小乒乓”撬动乡村振兴杠杆

贾刘店的葡萄种植技术可以追溯到1998年,冷棚自1998年、温室自2008年开始。而利用特色设施葡萄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在陌南镇贾刘店村却是头一个。

“大伙儿有愿意种的,我无偿给大家提供技术。”第一个种“乒乓球”的“专家”索建超曾如是邀请大家一起种植。瞄准了乒乓球种植产业前景,贾刘店村党支部书记贾爱琴带头外出跑项目,筹措资金,整合零散用地,开展规模种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现已发展温室14个,大棚500余个,占地面积1400余亩,亩产2000公斤,从业人员200户700余人,年产值2000余万元,打了一场经济上的翻身仗。

“近两年,我们村打通了许多断头路,也新修了几条道路,我们出行方便多了。”村民贾海潮说道。随着种植葡萄增收的实现,村“两委”班子团结广大群众,积极发展村内各项事业,一手抓富村产业,一手抓村容村貌,先后改造硬化村内道路1000多米、村外道路1500多米,架设变压器6台,地上改地下线缆3600多米,解决了浇地难的问题,乡村振兴基础得以夯实。

“村容村貌改善了,社会事业发展了,接下来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实现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贾爱琴这样憧憬小葡萄承载的大梦想,而她也带着这份梦想参与到市党代会的交流探讨中。

“小乒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建立收购点,成立合作社抱团闯市场,一项项措施逐渐将贾刘店村村民发展致富的心劲儿拧成一股绳。而个人发家集体富裕的情形在贾刘店村成为现实。

“把村集体的70多亩地,建成温室种上葡萄,带动老百姓的同时,村集体也增加一部分收入。”贾爱琴的梦想在今年实现了。

贾刘店村2200亩土地,目前一半以上都种上了葡萄,其中绝大部分以“乒乓球”为主。在村民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了贾刘店村村民日夜追逐的梦想。村“两委”班子率先申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实施建设了3个集体经济温室大棚,为全村带来2.7万元的年租金,这一举措也着实让村集体在葡萄种植的收益中分了一杯羹。

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贾刘店村葡萄产业越来越红火,群众干劲也越来越浓厚,村集体各项事业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继续前进,小葡萄在增收的同时,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甜。实实在在的村集体收入,团结奋进的村“两委”班子,也给贾刘店村党支部带来县级“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

2021-08-18 王海南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192.html 1 小葡萄串起大梦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