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说
白衣执甲 那些平凡的英雄
□知 言
今天是8月19日,也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
站在这样的节点上,我们不由得再次回想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们。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悄悄入侵了我们的生活。没有特效药、疫苗尚在研制中、病例不断攀升……一时间,城市安静下来,时间仿佛静止了一样,每个人都揪着一颗心,人们对寻常生活的渴望从未如此强烈。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白衣执甲,冲上抗疫最前线,凭借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境界,为社会为公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长城。
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面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疫情,他们也会害怕,也会被感染。可当穿上这身白衣,他们就是英雄。
这身白衣,代表的是责任更是对生命的敬畏。面对病痛,他们全力以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健康中国的大厦。
眼下,疫情仍未散去,广大医务人员仍在各自的岗位上战斗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护佑更多人的生命,像所有故事里的英雄一样。
所以,让我们一起,像崇拜英雄一样崇拜医生,像尊重圣贤一样尊重医生,像爱护亲人一样爱护医生。
他们值得这样的荣耀和礼赞。
新闻主角说
你若生死相托 我必全力以赴
张丽 40岁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医生、河北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
医生这个职业就像战士一样,哪里危险哪里去,呼吸科尤其如此。但一向自认为胆大心细的我,也曾有过恐惧的时候。
2020年1月26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那天是大年初二,我接到紧急通知,要作为河北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成员,赶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次日凌晨,我们到达武汉,空荡荡的火车站、空荡荡的街道,只有穿着全套防护服的执勤人员。那一刻,大家真的感到了紧张,甚至恐惧。
初期的工作,异常艰难。河北医疗队接手了武汉第七人民医院大量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没有院感管理要求的三区两通道,只能根据现有条件连夜划分三区;缺少专业的医疗团队,我们就和其他医院的骨科、妇产科、脑外科等科室人员混编值班;刚接手时,半数以上是危重病人,病人的精神、营养、治疗都在边缘挣扎,挑战前所未有;防护服行动受限,医院氧气压力不足,困难层出不穷……
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使命感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迎上去战斗!我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就是为了帮助这里的人,如果此刻我们退缩了,病毒只会更猖狂!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当时病人们绝望的眼神。没有人说话、交流,每个人都躺在自己的床上空洞地看着天花板。我们试着交流,但得到的反馈都是这样的问题:“医生,我还能活下去吗?”“我是不是走不出这里了?”
医疗要开展,心理工作也要做,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每次查床,我都会鼓励病人:“你没有问题的,一定能好起来!”“我们来就是要帮助你们,你们也要帮助我们完成这个任务,咱们一起打败病毒!”
渐渐地,病人们眼中有了一些光亮。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还会帮其他病人按铃,帮医护人员开灯、挪床,相互之间也会交流、鼓励……
在当时人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病人的互帮、自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那段时间,医患关系变成了战友关系,大家的心在一起!
病人中有一位退休教授刘伯伯,虽已年近古稀,但由于儿子瘫痪在床,他并不能像其他老年人一样颐养天年,每日都要照顾儿子、孙子。可以说,如果他不在了,这个家就散了。
刘伯伯当时病情严重,几乎整个肺都成了“白肺”,高烧不退。我们试着在他身上开展中药治疗,而他也十分配合:“张医生,我相信你!中药再苦我也喝!”那一刻,我在刘伯伯的眼中读出了信任、依赖和尊重——那是一种生死相托的信任。
这种信任让我感动,更给我力量,支撑着我在武汉的55天里,拼尽全力去救治患者,忘了危险,忘了疲劳。
刘伯伯和许多患者一起慢慢好了起来,直到康复出院。武汉的疫情终于解除了,我又重新回到每日“门诊——病房——家”三点一线的生活。
相比在武汉时的惊心动魄,这样的日常看似平淡,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每一天,我都会严谨认真地做好诊疗环节中的每一件事,竭尽所能去帮助每一名病患,并享受着医生这个职业带给我的满足感。病人一句“谢谢你,张医生!”就能让我幸福上10年,甚至更久。
你问我说
@张丽——
主持人:听说你丈夫也是一名呼吸科医生,今年年初石家庄疫情暴发的时候,他曾带队去援助。连续两个春节没有团圆,你有没有后悔过选择医生这个职业?
张丽:当面对一些挫折和困难时,我也有过困惑,但从未后悔过。相反,我越来越爱医生这个职业了。生活中,许多人都有一个英雄梦,都想成为超人,拯救人类。但事实上并没有超人,我们都是普通人。而医生却是一个可以被称为“超人”的职业,它可以圆你的英雄梦。面对疾病、面对危险,医生不再是普通人,而是有使命的!你的勇敢,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挽救很多的家庭,这种满足感不是其他职业能实现的。
@冯飞——
主持人:同样是治病救人,为什么一定要去轮台?
冯飞:我的妻子也是一名医生,来轮台前,我们有过一次深谈。我们都觉得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如果有机会能用自己的知识救助更多人,那么即便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所以我来到了轮台。当我退休后,回想起援疆的这段经历,我心中一定是自豪的、骄傲的,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收获。
@宋坤青——
主持人:医生工作很忙,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公益?
宋坤青:在阳光暖暖医疗公益群里,80%以上的医生是青年人,他们都是各自科室的中坚力量。每次义诊,大家都牺牲掉了难得的休息时间,甚至经常有医生下了夜班直接赶过来。在活动中,我最常听到的就是“快乐”两个字。因为我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了乡亲们发自内心的笑脸。其实,阳光温暖的不仅仅是乡亲们,也是我们自己。
暖暖的群 暖暖的情
宋坤青 43岁 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医生、阳光暖暖医疗公益群发起人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成为一名医生后,总想着为乡亲们做些事情,所以几乎每次回村都会在家里为村民义诊。
记得有一次,我给一个村民量血压,高压都到200mmHg了,可他还若无其事地说:“没事儿,家里其他人比我还高!”我问,他们身体怎么样?村民回答:“早就死了,都是脑出血。”
这件事给我的震动很大。在村里,像他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过去日子不富裕,乡亲们舍不得花钱看病,把小病熬成了大病。如今日子好了,但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
我们村如此,其他村想必也差不多。想到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我就琢磨着成立一个公益医疗组织。
起初并不顺利,对于我的想法,同事们在支持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疑问:产生纠纷怎么办?出了医疗事故怎么办?医疗设备怎么解决?
村民们也有顾虑:组织义诊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拉病人还是为了宣传医院?
有问题,大家慢慢商议,最后确定成员由沧州各级医院医生组成,不分来自哪个医院,只要有爱心就能参与。义诊,主要进行医学知识科普,不进行治疗,避免出现医疗事故。没有设备,大家捐钱买!没有经验,大家摸索!没有影响,大家口口相传!
就这样,我们自己筹集了约7000元钱,买了心电图机、血压计、血糖仪等医疗设备,2014年,第一次义诊活动就非常成功。
2016年,我们又在线上和线下开展了“关注生命最后一道防线”心肺复苏科普活动。
心肌梗塞是一种危险性很高的疾病,极易引发心脏骤停。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分钟就有1人心脏性猝死。如果病人发病时,周围有受过培训的人,也许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我们意识到普及心脏急救很有必要。为此,大家捐款1万元钱,自费购买了所需的音响、幻灯机、模拟人等器材。这些年,光是在线下参加这项活动的人就有100多人。曾经有一位参与者表示,他成功运用所学知识挽救了一个病人的生命。
去年1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建了新冠肺炎科普群,宣传防护知识,减少人们对病毒的恐慌。
7年来,阳光暖暖医疗公益群从最初的不足10名成员,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名医生、50余名志愿者,成员来自沧州各级卫生机构及社会爱心组织。先后开展了下乡义诊、网络医学科普、急救技能培训等多种公益活动。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到两次义诊活动,主要面向位置相对偏远、老年人相对集中的村子,最远去过保定。先后有上万人次接受过义诊,检查的项目由开始的血压、血糖,扩展到现在的血脂、心电图、眼科、耳鼻喉科、甲状腺超声等体检。不管“暖暖”走到哪里,都仿佛一个小小的医院。
更有意义的是,通过义诊,我们和越来越多的患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实现了“先做朋友后看病”,不但对病人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医患关系也更加和谐了,为后续诊治带来了便利。
虽然我们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很有意义。我们希望自己的力量能像阳光一样,温暖人心。
千里援疆 只为一颗心
冯飞 38岁 南皮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河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
2020年4月,我有幸以河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的身份,来到新疆巴州轮台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
早在2014年和2016年,南皮县人民医院就先后派出过两位援疆医生。那时,我就对援疆工作非常关注。从他们口中得知,近年来,尽管当地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为例,早在10多年前,南皮县人民医院就开展了冠脉介入诊疗,这是微创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而在轮台,尽管该病发病率很高,但由于医疗水平有限,患者只能到3小时车程外的库尔勒市进行冠脉介入诊疗。
大家都知道,急性心梗的诊治是按分钟计算的,120分钟是急性心梗的黄金救治时间。多少年来,当地许多病人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尤其是那些溶栓未成功的患者,在转往上级医院的途中出现了意外,给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正因如此,我默默许下心愿——一定要去援疆,去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和许多援疆干部一样,刚到轮台时,我对那里干燥的气候很不适应,流了很长时间鼻血。但和身体上的不适相比,我更在意的是为更多病患解除病痛以及尽快提升科室医疗水平。
从进入科室那天起,我的手机就始终保持开机状态,一旦有需要,15分钟内准能赶到。
4月的一个深夜,我接到电话,医院来了一位急性心衰的病人。时间就是生命,我急忙赶了过去。由于太过心急,途中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只觉得右脚踝扭了一下,虽然很痛,但还是咬着牙赶到医院,并完成诊治。等把病人安排妥当,这才发现自己的右脚踝已经骨折。但我一天也没休息,照常工作,每天打着石膏上手术台。
我每周都会开展医生技能培训,指导年轻医生进行心脏电除颤、电复律、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等内科基本操作。带领科室主干,积极开展心包穿刺术、深静脉置管术等操作。
不管是带病出诊,还是为医生开展技能培训,我的目标始终如一——治病救人,这也是我从医的初心。
短短一年时间,轮台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了多个由零到一的突破——
去年7月,建成第一个冠心病监护病房;
今年4月,完成第一例冠脉造影手术;
6月,先后完成第一例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和首例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手术;
……
如今,轮台县人民医院对冠心病的诊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已先后完成了100多例冠脉造影手术,完成10余例冠脉支架手术,培养了3名介入医生,有2名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冠脉造影术。
除了本职工作外,我的业余生活也很充实。每逢周末,我们都要到乡村、企业去义诊,给偏远地区的乡亲们免费进行血压、血糖、心电图、超声等检查,进行健康宣教并赠送药品,同时帮带卫生院医护人员。一年多时间,我们累计义诊1300余人次,受到当地群众普遍认可。此外,我们与维吾尔族群众“结对认亲”,定期拜访亲戚,为他们解决问题。
援疆工作已接近尾声,我将继续牢记援疆宗旨、践行援疆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援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援疆工作作为党性锤炼、人生历练的重要平台,继续努力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做到“有志而来,有为而归”,向组织交上一份合格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