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波是献县的一名援疆化学教师,他独创了几个教学办法,让孩子们很受益。
2019年12月8日,赵洪波去了新疆,被安排在轮台县第一中学教化学。这个学校把班级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次班基础最差,而他教九年级C层次的3个班。尽管临行前他已经做好了应对各种情况的打算,可看见一屋子的高鼻梁、大眼睛的维吾尔族学生时,还是有些茫然。
轮台县相对贫困,许多家长对教育重视不够,孩子们个个长得非常漂亮,也很聪明,但就是学习不主动。很多孩子上课时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在这些孩子脑海中,压根儿就没有写作业这个概念。面对这种现状,赵洪波绞尽脑汁,拿出了各种看家本领。
办法一:让学生猜谜语。孩子们对新奇事物有兴趣,他就把枯燥的知识编成谜语。比如讲二氧化碳时设一个谜语:“左边能燃烧,右边能助燃。它给地球支起了‘大棚’,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有趣的谜语不仅可以帮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还引起讨论、思考,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讲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时,赵洪波发现每个学生脖子上都戴着学生卡,他突然有了灵感。他把学生卡里面装上用纸打印的“H”“O”“N”等元素符号,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学生卡表演化学知识。例如:两个戴“H”的学生和一个戴“O”学生手握在一起,学生们说:“我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水分子。”两组学生把手分开,拉开距离。赵洪波说:“他们变成一个一个的原子。”在这样的课堂上,台上的学生认真表演,台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办法二:开设“积分超市”。赵洪波设置了有关记忆的规则——“记忆小能手2分”“记忆大师5分”“超强大脑8分”。在记忆“化学元素符号”时,记住10个元素符号是“记忆小能手”,给积分2分。记住20个是“记忆大师”,给积分5分。记住35个以上是“超强大脑”,给积分8分。在记忆化学方程式或其他知识时,也采取同样的办法,给予加分。
赵洪波介绍,积分可以兑换成零食等奖品,也可以加入期末成绩中。在学生看来,积分的高低不仅是种福利,更是荣誉。通过积分的实地公开公正考评,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升。原来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知识,变成了争先恐后得分的游戏,孩子们乐在其中。
办法三:爱心关怀,真情打动。九年级14班的阿迪力江·吾斯曼是一个不爱学习、爱捣乱、还吸烟的学生。课下,赵洪波试着跟他沟通,发现他非常单纯,主要是自己管不住自己。阿迪力江·吾斯曼家庭条件差,父母离异,他跟母亲生活。母亲身体有病,靠做裁缝挣些生活费。所以,阿迪力江·吾斯曼要周六、周日出去打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赵洪波决定每个星期天去他家帮忙,和他一起打工、挣钱。没事儿的时候,还帮他整理家务,补习功课。阿迪力江·吾斯曼比较胖,校服有的地方线都裂开了。赵洪波又帮他买了新的校服。最后,两人成了朋友、知己,阿迪力江·吾斯曼的一些坏毛病也改掉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洪波的努力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了兴趣,他教的班学习成绩在九年级C层次班中名列前茅。其中,一个班获得第一名。轮台县第一中学的校长见到赵洪波,向他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