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2日
第02版:02

演绎现代版“曹冲称象”

——中检集团黄骅港分公司鉴定部经理兼创新小组负责人张程程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 杰

蓝色的船身,船尾竖着三根天线,还装有可360°旋转的摄像头……这只无人小船,在遥控的指挥下,每天游弋在黄骅港码头的万吨巨轮周围。通过它的“眼睛”,工作人员手中的平板电脑上,能清楚地显示船舶外侧的吃水刻度。在无人船的帮助下,工作人员20分钟即能算出船舶上的货物重量,比传统的鉴定节约10到15分钟,为后续船舶卸货赢得了时间。

拥有这先进的设备,中检集团黄骅港分公司鉴定部经理张程程功不可没。说起张程程,熟悉他的人都不禁竖起大拇指,这个34岁的年轻人,主导推动了无人船水尺观测和多项水尺计重工具的创新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六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两项。在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五四”表彰大会上,张程程荣获“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随着黄骅港的建设发展,进出港口码头的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日益增多,货物到港后需要重新被称重。“大宗散货称重即水尺计重,其原理类似于‘曹冲称象’,是通过计算船舶排水量来确定货物重量的一种检验手段。”张程程说,这个环节也是货主最关心的,因为计重结果可作为商品结算、索赔、计算运费和通关计税的依据。

以前,张程程和同事们需要临着海浪攀爬货轮外挡舷梯或者搭乘小艇到货轮外侧,肉眼读取船舶前、中、后,以及左右两侧水尺标线的厘米数,经过复杂的公式运算后,才能得出船舶货物重量。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危险,而且人工读数存在误差,需要反复核对,费时费力。以20万吨级的货轮来算,平均吃水差1厘米就会差出100多吨的货物,而国际贸易的公平就在这一毫一厘之间。这些现实问题曾经困扰着张程程,使他萌生了对水尺计重相关器具进行创新研发的想法。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2017年,张程程研发的第一代“无人水尺观测船”正式亮相并完成海试。但他不满足,经过多次适航能力验证,攻克了续航能力和动力不足、视频不稳定、晚上作业观测难等多项研发难题,相继研发出第二代双体船、第三代三体船和第四代碳纤维全天候“无人水尺观测船”。其中,第四代无人船具有更高的抗风浪性能,可稳稳地在万吨巨轮周围航行,运用4G图传技术实时传输船舶水尺画面,且数据兼容性和准确率都更高,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黄骅港各个码头,它完美的工作常常令外轮上的大副连连点头。

在积累了一些研发经验后,黄骅港分公司决定由张程程组建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由他担任组长,负责一切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工作。张程程带领小组成员结合实际工作,研发了压载舱内窥镜和压载水舱扦样器,不但改进了船舶压载水查验方式,也填补了国内船舶压载水密度测量领域的空白。他们还研发了海水密度扦样器,比传统扦样器的测量准确度至少提升0.5‰。依托这一“利器”,仅今年上半年,就为客户避免因测量海水密度误差造成的货物损失约9000吨、货值约45万美金。

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没有阻止他们的研发工作。在一年的时间内,创新小组推出全新一代“便携式水尺观测仪”和“压载水专用计算器”。其中,“便携式水尺观测仪”凭借全天候、成本低、使用简单等优点,获得一线水尺检验员的青睐,并且被国内一家检验单位和两家口岸海关采购,成为一线检验员登轮水尺观测必备辅助器具。而“压载水专用计算器”,可以帮助测量员对不同类型船舶的压载水舱进行快速计算,单船次压载水计算时间由10分钟降至两分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检验员工作的必备工具。

截至目前,由张程程负责的科技创新工作覆盖了水尺计重相关测量、计算等各个工作环节。依托这些创新成果,黄骅港水尺计重实现了执法过程全记录、测量数据可追溯、计算过程可复查。

张程程说,他和同事们会继续不断积累智慧化经验,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打造智慧化水尺计重生态系统,更好服务港口经济发展。

2021-08-22 ——中检集团黄骅港分公司鉴定部经理兼创新小组负责人张程程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562.html 1 演绎现代版“曹冲称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