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翠鸟背部和面部的羽毛都是翠绿色的,难怪它叫这个名字!”“翠鸟羽毛颜色与草丛的颜色接近,一旦遭到外界惊扰,它便迅速藏到草丛中,可见羽毛是它的‘保护伞’。”8月16日,在任丘白洋淀野保志愿者团队的鸟儿救助点,孩子们边观察边讨论着。
为了将爱鸟护鸟理念传递给孩子们,如今,白洋淀野保志愿者团队把鸟儿救助点打造成生态小课堂,通过孩子们对鸟儿的近距离观察,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爱鸟护鸟意识。
“大家知道翠鸟有哪些生活习性吗?”孩子们正说得热火朝天,志愿团队负责人王晓晔提出的一个问题把他们难住了。一个女孩拿起桌上的一本《中国鸟类观察手册》不停地翻着,这时,旁边男孩迅速“锁定”到了目标:“翠鸟,212页。”女孩迅速翻到页面,读出声来:“翠鸟有林栖和水栖两大类型。林栖类翠鸟远离水域,以昆虫为主食。水栖类主要生活在各地的淡水水域中,喜欢在池塘、沼泽、溪边生活觅食,食物以鱼虾昆虫为主。”
女孩读完,王晓晔解释道:“这只翠鸟是一位村民在坑塘边发现的,由此猜测它是水栖型。所以把它带回到救助点后,我在盆中放入水,然后用荷叶和水葫芦为它打造了一个仿湿地的生活环境。保护鸟儿,必须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性。”孩子们边听边点头。
了解完翠鸟的生活习性,孩子们还观察了救助点中受伤的红隼、山斑鸠、纵纹腹小鸮等。仵鑫怡小朋友看到红隼的翅膀用纱布包扎着,心疼地流下眼泪:“鸟儿是美丽家园的守护者,我们必须要好好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