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3日
第07版:07

描绘新时代 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撰文/李瑞存 钱 伟

丰尔庄园一角

兴村镇大庄村儿童游乐园

兴隆店村梨园开始采摘

河间市第三届5·20零彩礼集体婚礼

景和田园综合体丰尔庄园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乡村看小康》走进河间市景和镇兴丰农场,看乡村展新貌、聊产业话振兴,呈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发生的可喜变化。近年来,河间市获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登“2020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从2018年至今持续开办“乡村振兴精英培育班”,成为中央党校党建部典型案例;移风易俗经验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发,“零彩礼、低彩礼”新风尚影响全国,承办省婚俗改革暨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会,获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河间大地,处处生机盎然,捷报频传。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上,河间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河间广袤的大地上,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效农业+多元化

加速农业产业化步伐

8月的河间大地,硕果累累,百果飘香,土地上“长”出一派好风光。在龙华店乡兴隆店村的梨园里,甜丝丝的水果香沁人心脾,一个个套着果袋的皇冠梨挂满枝头。正在梨园里忙碌的昌隆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刘树清介绍说,兴隆店村有梨树1200多亩,品种主要有皇冠、雪青、黄金梨、鸭梨等,目前都陆续成熟上市。全村家家都有梨树,村里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把村里的梨树纳入统一管理,合作社在技术管理和产品改良上深耕细作,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配置,合作社年纯收入达到100多万元,解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眼下正值梨果丰收季,梨园里到处是游玩采摘、客商收购的身影,一颗颗的梨果被摘下,随即装箱打包运往商超、市场。刘树清介绍说,兴隆店村栽种梨树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了,村中现存百年以上古梨树120多棵,现在依旧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2018年,合作社被评为“河北省省级观光采摘园”。

7月24日这天,景和镇兴丰农场喜气洋洋,农场风光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乡村看小康》第五期《绿色农业促发展》节目进入了全国观众视野。在这里,憨态可掬的羊驼、灵动俏皮的梅花鹿、丰富新鲜的农产品、村民们惬意的笑脸,汇成一幅生动形象的乡村振兴图。然而过去,景和镇的北丰尔庄村是个典型的农耕经济村。2009年,北丰尔庄村建起了兴丰农场,大力发展基础农业。2014年,依托兴丰农场,村里又建起了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丰尔庄园。自此,全村农业产业化发展驶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兴丰农场共流转北丰尔庄、东丰尔庄、西丰尔庄土地6800亩,流转率77.5%,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直接带动就业1300多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52元。

与此同时,河间市创建了景和田园综合体。这一项目规划面积8.06万亩,投资82亿元,涵盖景和全镇29个村3.2万人,获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沧州市“最美现代农业园区”,走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路子。

“我们这个景和田园综合体不仅流转了村民的土地,还解决了周边10多个村子千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村民每年既可以拿到租金收益,还可以打工挣工资,日子越过越幸福。”景和镇政府干部介绍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始终是促进乡村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农民致富的法宝。近年来,河间市深入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加快“三农”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鼓励经营主体通过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水平。截至目前,河间市土地流转率达56.12%,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81.88%。一系列措施政策的扶持,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

环境整治+树新风

打造美丽宜居新家园

“现在村里一点儿不比城里差,环境整治得可好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每天都有保洁员打扫,垃圾定点存放,厕所能冲水,空气也好,在村里生活太舒服了。”说这话的是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村民石凤先,如今大庄村宜居的好环境,让石凤先一说起来满脸都是笑容。

大庄村的“大校村官”石炳启自2017年上任以来,把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第一任务,活动中,大庄村的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村里从农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立新规祛顽疴,通过处理违建和拆除私搭乱建、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道路积水问题、收回闲散土地归集体统一纳入规划等措施,新建花园游园、篮球场、文化广场、党群服务楼等公共设施,改造荒废坑塘建垃圾临时收集站点,硬化、美化、亮化村各大小街道……2018年、2019年,大庄村连续被评为河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标杆村”。今天,走进大庄村,村民们都由衷地说,生活在村里,舒心幸福。

无独有偶,河间市诗经村镇二十里铺,是河间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佼佼者,先后荣膺“省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镇”美丽称号。村里建成综合服务楼、广场和游园,水泥路三纵五横,四通八达。街巷两旁绿树成行,山楂果实累累,红艳艳地缀满枝头,让质朴的村庄浸染上了一抹温馨色彩。大街小巷看不到纸片垃圾,各处整齐安置的垃圾箱,提醒人们爱护环境,不是风景胜似风景。村保洁员介绍说,村里的垃圾是“日生产、日收集、日处理”,每天及时清运。在随处可见的文化墙上,倡导村规民约、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不一而足,扮靓了二十里铺每一条街道,良好乡风文明如三月春风沐浴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河间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工作中,河间市合理安排阶段性任务,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到工作专班和各乡镇,在高标准打造乡村“动人颜值”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今年,河间市计划改造无害化厕所2.5万座,涉及11个乡镇(街道)115个村(社区),目前已完成改厕2万座;全市城区及615个村庄全部实现环卫一体化,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基本解决;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农村主街道、联村公路建设进行硬化;实施村庄美化专项行动,已累计实现507个村。

今年5月20日,“相守百年·爱在瀛州”河间市第三届5·20零彩礼集体婚礼在瀛海公园广场举行,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26对零彩礼新人,在众人的祝福中开启他们的幸福里程。

“我们觉得‘零彩礼’不仅是一份贵重的‘彩礼’,更多的是双方的信任,减轻了父母的压力,我们新青年应该大力支持这种活动。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零彩礼小夫妻闫广政、刘明月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河间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创新探索移风易俗做法,通过完善机制、示范引领、宣传带动、社会总动员等行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破旧俗,立新风。一破一立间, 打通了移风易俗脉络,河间市先后在省精神扶贫、文化扶贫现场会和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部署会上作典型发言;农业农村部在2020年第七期《乡村治理动态》专题简报中,以《河间市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文明乡风建设》为题,向全国介绍推广了河间经验。4月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村规民约“约”出文明》为题,聚焦河间,用近8分钟的时长报道了河间市通过制定村规民约,遏制多年来形成的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的先进工作经验。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神文明报》、《中国社会报》、中国文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先后推出河间市移风易俗相关报道百余篇。

今年4月7日,民政部公布了全国15个婚俗改革实验区,河间成为河北省唯一入选县(市),婚俗改革之乡将成为继诗经故里、文化河间的又一张新名片。

科技创新+新农民

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一只熊蜂5元钱,买来一箱,专门给西红柿授粉;大棚里装上智能农业环境检测仪,看一眼手机,就能随时掌握大棚的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水分……河间创新创业青年卢帅种地方式很新奇。

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园林系的卢帅,心中一直藏着一个现代农业的梦想,2016年卢帅建立了莓樱园家庭农场,建设了6个暖棚、3个冷棚,在大棚里种草莓,大田里种大樱桃、圣女果等,把休闲采摘农业“玩”出了花样。

“做休闲农业,我的原则是不求大、不求多,一点点求精求细。下一步争取种出更高品质的农产品,走‘绿色、有机’的路子,满足人们的需求。”卢帅开心地说。

在黎民居乡赵召庄村聚祥源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李会响告诉记者,现在果园里除了苹果还没成熟,西梅和梨已经预售一空,而这个过程只用了短短5天时间。这都得益于李会响在抖音、快手、微信群等网络进行的直播和广告。他说:“我们从种植管理到产品成熟销售,一直在通过网络方式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一开园,短短几天就预订完了所有的西梅和玉露香梨,甚至有些供不应求。网络的力量真的太强大了。”

新时代的农民,专业的管理技术,高端的农产品品质,借助网络营销的销售方式,让优质的农产品,搭乘上了网络科技的快车。

如今在河间,有这样一群青年,种地不再凭力气,而是凭技术、凭管理、凭科技。他们扎根于土地,土里淘金,遍地开花。

近年来,河间市启动了“现代农业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园”,同时,建立了全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青年群”和现代农业创业青年人才库,搭建交流平台。开办“乡村振兴精英培育班”、发挥“兵支书”作用,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同时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为有志于投身农业的青年提供创业平台,更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勤劳淳朴的河间人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描绘着丰收的美景、建设美好的家园,河间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正稳步推进。

2021-08-23 撰文/李瑞存 钱 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628.html 1 描绘新时代 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