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5日
第06版:06

抗疫ICU 戳中我泪点的八个瞬间

记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孔媛敏

医院为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举行出征仪式

父亲流泪送行

火线入党后的请战书

孔媛敏在武汉ICU病房工作

前线的医护人员您们辛苦了,保护好自己; 爸爸,您一定要好起来,我和妈妈等着您回家。

支援湖北归来,爱人的九十九朵玫瑰

有机会走近河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孔媛敏,要感谢这次难得的采访。

1

初识媛敏 钟灵敏秀

从武汉回来后,孔媛敏的身体感觉诸多不对劲,仿佛是在无声地抗议。先是右手拇指,在武汉的某一天,给患者连续下鼻肠管6小时后,手就开始疼痛,回来后数月不见缓解,经检查,右手拇指关节处已经有积液。后是右腿疼痛,时而走路一瘸一拐,诊断为右膝关节积液。再就是小腹总是隐隐作痛,在武汉的时候腹痛过二十多天,怀疑有炎症,自己没在意,当时武汉也没有做进一步检查的条件,吃了半个月抗生素后缓解,回来后身体再次出现问题,检查发现需要手术治疗。医生说,伤病应该和新冠疫情期间在武汉的五十多天超强度工作有关。

最终,孔媛敏只好接受了这次手术。

见到媛敏是在她术后一星期,地点是她定的,在她平时工作的重症科办公室。问她能出来吗,她说:“这几天正好我们科病人少,带你们看看ICU,消除下提起它的沉重感。”

酷夏的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ICU病房整洁凉爽安静,几缕金黄的阳光透过朴素的玻璃窗射到墨绿色的塑胶地面上,添了几许温馨。午睡时分,病房里有四个病人在酣睡,盖着洁白的被子,他们身旁,五、六位护士站在床头静静地守护,病人一有不对劲他们便及时仔细察看。迎着门,几位护士正在为一位老人处理伤口,伤口在小腹,病人身子侧卧着,半个身子裸露在外,媛敏小声说:“这几位算是我们这里病情最轻的,都在恢复期,所以才敢让你们进来。”

孔媛敏,32岁,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毕业,河北省沧州中医西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十年工作经历,身材不高,一头在武汉剪掉的短发,一副斯斯文文的眼镜后面大大的眼睛闪着和善的光,说话轻声细语。人,就像她的名字,钟灵敏秀。那天的采访,距离她手术只有一星期,看上去她精神很好,但身体仍然显得虚弱,说几句,总会不经意抬起右手捂一会右小腹部。她说,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我们促膝而谈,不忍心让她多说,但是又被她的一个个故事强烈地吸引……

2

军令如山 父爱如山

接到去武汉的通知是在大年初二一大早。晨曦微露时分,孔媛敏即将结束庚子新年大年初一的第一个夜班,电话响了,是护士长打来的。“孔老师,有可能派你去支援武汉,能去吗?”她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答:“能去,没问题,什么时候出发?”护士长:“等通知。”自武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医院已经组织了几次会议,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孔媛敏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积极请战,医院组建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应急三梯队,孔媛敏作为护理第一梯队的队长,随时准备投入到抗击疫情战役中。但支援武汉,既在意料之中,又稍有意外。一同上夜班的“小朋友”们听到了,纷纷送来最真挚的问候与关心。孔媛敏知道这次支援湖北可能非比寻常,“但是怕什么呢,我在ICU工作十多年了,什么疑难杂症没见过,再说了,我们医院医疗水平过硬,已经研制成功了防疫药茶,我还要给他们多带几包过去。”她这样想,于是微微一笑,“放心吧,孔老师一定会保护好自己,平安回来!”

交班后,护士长陪着孔媛敏练习穿脱防护服,没有问题后她才放下心。主任、护士长叮嘱孔媛敏各种注意事项,她们的关心让孔媛敏心里暖暖的。家里微信群里正各种讨论着新冠肺炎,媛敏发了句“我有可能去武汉”直接让微信群“炸了锅”。来不及回复,继续做准备。爱人早已等候在医院楼下,等待下夜班的她,当她完成各项工作下班坐到车上时,已经中午12点,这时再次接到电话,“十二点半准时在医院集合、出发!”孔媛敏有点慌,还没收拾行李呢!爱人带她飞速赶回家,简单收拾行李又飞速返回医院。爱人只默默接送,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因为是第一批支援湖北医护,武汉的疫情正处在急速发展阶段,医疗诊治也在摸索中,此行危险性大,医院要为几位勇士举行一个简短的出征仪式。上楼时,媛敏接到老爸打来的电话问什么时候回家吃午饭,“我得去武汉支援,马上出发。”电话那端先是一怔,“嗯,知道了。”父女俩就仓促撂了电话。出征仪式简短温馨,领导们一再叮嘱,一一送别。送行的大巴停在楼下,就在媛敏打开车门正要上车时,突然,一个苍老的身影出现在她身后,是老爸!原来他打车飞到了女儿身边,立在女儿身后,就像一座山!

担心,不舍,鼓励,守望,看到父亲的眼神,瞬间,孔媛敏泪如雨下。

3

热干面大叔

疫情来势汹汹,阻挡了全国人民出门的脚步,孔媛敏却和河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战友一起坐上开往荆楚大地的绿皮火车,踏进武汉市第七医院的ICU病房。武汉七院位于武昌区,这里是当时疫情最严重的一个区。

从年前开始,这里的ICU病房已经严重不够用。武汉本地的医生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已经疲惫不堪,新来的医生总是不够用,他们彼此陌生,又携手并肩,穿上防护服的他们行动笨拙,但蒙雾的护目镜里总会透出相互鼓励的光芒。

孔媛敏所在的ICU病房病人满满当当,床上躺的是怎样的病人呢?确诊新冠阳性,在普通病房无药可施,病情发展严重,甚至极其严重。他们有的已经昏迷,全靠护士照料,有的精神尚好,还能用绕口的武汉话和医护人员交流,“热干面大叔”就是这样进来的。

大叔六十多岁年纪,虽已被新冠疫情侵袭,但仍能感受到他平时身体的硬朗。大叔听力不好,因为常常听不到别人说话,便也担心自己的话别人听不到,所以说话嗓门一直很大。一进病房,他就喊道:“谢谢你们来我们武汉,你们帮我把病治好,我请你们吃武汉最好的热干面。”实实在在的一句话,亮堂了病房里所有人的心。是呀,武汉是一个多美的城市,武大的樱花,诗意的黄鹤楼,劲道爽口的热干面……热干面的传说很美,说是一食贩将剩面煮熟沥干,一不小心泼上麻油巧妙处理妙手偶得的美味,它体现了武汉人朴素醇厚之美,如同这位大叔。大家暗暗祈祷,祈祷热干面带给大叔好运气。

大叔在ICU住了一个多月,对生的渴望一天比一天强烈,嗓门却一天比一天低沉。最后的十几天里,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血液净化……大叔用到了病房里所有急救措施,受了最多的苦,可恶的新冠恶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他。大叔心愿未了,那缕热干面的香气永远亘在大家心头。

4

气过水声 防护服下的绝活

面对重症病人,吸痰是护士们经常做的。普通的病人,这个工作很简单,但是在武汉,在新冠病房的ICU,每一次吸痰都是一次生命的挑战。虽然有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都应用密闭式吸痰管,但是几乎每个患者的口腔分泌物都非常多,清除这些就需要应用普通吸痰管。当病人张开嘴的一刹那,大量病毒随口腔分泌物喷出,护士们也随之被病毒包围。疫情如猛兽,肆虐着武汉同胞的生命,此时的孔媛敏和她的同事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每一次吸痰都专心致志,小心翼翼。

有的插管的病人口腔不停地流分泌物,口腔护理次数特别频繁,孔媛敏在北京进修学习的时候还学到一种“口水引流袋”技术,就是用一个小装置把口腔分泌物引出来,病人舒适干净也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武汉的代理护士长很认可。

下胃管是ICU病房的一项基本操作,置管后需要判断是否下到胃里,平时有三种方法判断:1.听“气过水声”。2.抽吸胃液。3.将胃管末端放入水中看是否有气泡。其中2、3有时会有误判。最常用的是1+2/1+3。听“气过水声”,就是下完胃管,把听诊器放到患者胃部,往胃管里打气,因为胃里面有胃液,听诊器会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就像气泡进水的声音,这样才算正常。但是在武汉,护士们穿着防护服,是没法用听诊器的,怎么解决呢?孔媛敏逐渐摸索出了防护服下感觉下胃管是否成功的窍门。她说,下完胃管,没法听就用手放在患者胃部,打气的时候,手是有感觉的,再加上抽胃液或者看气泡,基本没问题。孔媛敏又悄悄地告诉笔者,只要是她下的胃管,自己基本在下的过程中就能感觉得到是否已经下到胃里,验证后基本上都对了。问她有什么诀窍么,她说其实就是多用心,熟能生巧,下的多了,有手感了。

说到这里,媛敏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她说,还记得那个吃止疼药的小姑娘吗?小姑娘置胃管技术不大好,每次置管困难后都找她求助,她每次都是一次性下好,小姑娘觉得特别神奇,她就教给小姑娘。小姑娘说:“组长有绝活,‘手’到‘病’清,真真正正白衣天使,武汉之行学到了很多。”

5

血洒ICU 生死战友情

武汉早春的天气依旧寒冷,气温只有十几度,但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病房里不能开空调,还要定时开窗通风。病人盖着被子,孔媛敏和病房的护士们防护服里面却只穿了单层洗手衣。防护服密闭性好,不透气,蹲下去再起身衣服里面就会是一兜风,所以他们不敢多穿,即使这样连续六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仍会使他们汗流浃背。平时,护士们正常的工作是每个班4小时,但是那样每一整天就会被分割成六个班需要六套防护服。年初,医院正是防护物资紧缺的时候,防护物资多是全国各地捐来的,使用便金贵得很。经过商量,大家自愿每个班增加两个小时,变成每班连续工作6小时,每天能节约两套防护服。但是孔媛敏和她的同事们工作时间无形中拉长了,防护用品使用时间增长,感染风险更高了。她说,她们基本上三餐无点、作息紊乱。

深夜,病房外天空黑得像墨。只有医院甬路上路灯透出清冷的光,天也冷,湿哒哒的洗手衣贴在后背上,媛敏格外难受。晚上八点到凌晨两点的班最难熬,此时,她真的有些累了。到了给病人配液的时间,媛敏和平时一样,统计好整个病房需要的液体,帮着大家一块配出来。二十多个小药瓶整齐列成一排,像即将登上战场的战士。媛敏左手拿起一小瓶药水,右手举起小镊子,“啪”,声音轻而干脆,一个小药瓶打开。这个活儿对于媛敏来说很简单,她已经重复了十几年。她接连抄到手里两个小瓶,小镊子继续挥过去,“啪、啪”两声,小瓶的尖端应声落进垃圾桶。当她第三次抡起小镊子,不好!小瓶打开的同时一滴鲜红的血顺着薄薄的橡胶手套渗了出来,碎玻璃不小心扎进了手指,手套扎破了。“手破了,流血了,手套被扎破了,职业暴露!我该怎么办!”媛敏看着从手套里流出的血不禁惊慌起来。她抬起眼,病人们有的昏睡,有的在痛苦翻身,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携带着大量的、可怕的新冠病毒,整个屋子几乎布满新冠病毒,媛敏似乎感觉到,丑陋的病毒仿佛恶魔冲向那一滴鲜红的血。

一旁的医生看见这猝不及防的一幕,惊慌失措。“把手套剪下来吧,赶紧消毒处理下伤口。”他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声音响起,低沉而坚定:“你出去处理!这里感染风险太高,别担心防护服了,命重要还是一套防护服重要?!”同样来自二医院的护士孙辰一步跨过来,吼道。此刻,孔媛敏才回过神来,意识到危险,飞步撤离。

好在这次事故有惊无险。孔媛敏万分感谢孙辰,是他的沉着坚定帮自己度过险关。他们曾经在二医院同一个ICU 工作,两年前分开到各自的病房,两年后又在异乡同一病房共同抗疫,他们就像特别熟悉的战友,还是那么默契,尤其在那样危险的境地互相照应,成了“生死之交”。媛敏说,子弹有方向,病毒却无处不在,在新冠病毒的ICU病房里,不仅他和孙辰,来自全国各地的所有医护人员发自内心地组成一道墙,守护着病人的健康,也保护好战友的安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同仇敌忾。

6

重症组组长 压疮小组组长

在武汉的55天,二医院的领导们时刻关注着医疗队,专门建了群,问候大家,寄去预防新冠肺炎的药茶和防护用品。孔媛敏和战友们知道,那时候自己的医院抗疫工作也特别艰巨,领导和同事们每天都是忙不完的事情。亲人的牵挂让孔媛敏感受到了来自单位的强大后盾以及院领导这些家长们的关心,更下定决心:来了,就做到最好,不能给医院丢脸!不能给沧州丢脸!不能给河北丢脸!保护好自己,平安回去!

重症组48名护士被分成六个小组,几天观察后,代理护士长挑选了六名小组长,媛敏是其中之一。问她凭的是什么,她自豪得像个孩子:“我是主管护师,职称在支援湖北医疗队队伍中最高;在ICU工作了近十年,是中华护理学会的重症专科护士,经验丰富;再有嘛,就是我们医院给省里医院印象是个好医院。凭这些。”微信上聊到这里,她还不忘配上一个自信的笑脸。

孔媛敏说,小组不大,但组长不好当,她负责每天分病人,协调好小组内的所有事情。因为都是攒起来的团队,所以想让大家信服,就得以身作则,分病人的时候公平公正,自己多干活,不能让组员有意见。有段时间没有内勤阿姨,消毒的活就落在了她这个小组长身上,上班的时候擦床、擦仪器、更换呼吸机冷凝水、消毒正压呼吸面罩、消毒护目镜……

孔媛敏性格文静,跟陌生人话比较少,上班的时候干活比说话多,在武汉的ICU干活更多。她说:“小组团不团结就看小组长调动了,我们组的小伙伴们都非常给力。”在ICU,抢救是常事,一个人抢救,大家都闲不住,得有胸外按压的,有用药的,有记录的,有做其他抢救措施的,都是谁那忙了,大家都一起上,互相帮助。

平时也是一样。媛敏举了个例子,比如有病人大便了,大家就一起去清,一般在大厅喊一声,“某某床大便了”,然后就有人回应“需要现在清理么?”“需要换床单么?”然后大家根据责任护士的安排就一起去忙了。收病人也是,一般只要有空床肯定会收病人,一般安排管病人少的或者轻的来“待收”,不管分到谁头上,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在灾难面前,孔媛敏所带的小组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信念坚不可摧。让媛敏特别感动的有个94年的小妹妹,去年刚结婚,就来武汉了,痛经特别严重。小妹妹来月经的时候正赶上特别忙,媛敏正想如果这个小妹妹上不了班该怎么安排,结果小妹妹吃了三片止疼药,坚持上班。她说:“如果我不上班,你们的工作量太大了,我不忍心,我是共产党员,得往前冲。”

在武汉工作的时候,重症科每个组都搭配一个武汉七院的老师,担任主班工作,同时方便跟各科室以及患者沟通。孔媛敏小组的老师开始显得很高冷,除了工作以外很少说话,媛敏和小组成员主动跟她学习主班的工作内容,并积极主动帮她干活。后来大家都熟了,媛敏才知道,在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到来之前武昌区的情况,她们的工作量有多大,她们的心里有多崩溃。后来,武汉七院的护士长跟媛敏说,这个老师是她们科工作能力最强同时也是最有个性的老师,能跟她相处得愉快说明孔老师的团队各方面都很棒。

平时在二医院,孔媛敏是压疮小组的成员,科里的压疮病人基本上是护士长和她负责。到了武汉,她就跟代理护士长一起给压疮的病人换药,后来成立了武汉ICU压疮小组,媛敏任组长。

疫情初期医护人员极其缺乏,护理跟不上。孔媛敏他们刚去的时候,几乎每个病人都有压疮。压疮就是褥疮,医学上叫压力性损伤,是由于某个部位长期受压,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皮肤出现了问题。为了帮助病人减轻病痛,医院从之前分的六个小组里每组抽调一个人,进入压疮小组,学习压疮预防及护理,这样每个护理组里就都有皮肤护理的老师。孔媛敏一身兼二职,一边摸索新冠病人护理技巧,一边研究压疮护理方法,她带领的压疮小组为许多重症病人减轻了痛苦。

说起为什么工作干得这么出色,孔媛敏谦虚地说:“我觉得是我们二医院的护士长培养得好,她是个要求很严的人,带着我们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所以我到武汉带组说话有底气。因为平时在工作岗位的积累,所以到了武汉,首先得到了代理护士长的认可,继而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在武汉,重症组虽然看起来人多,但是跟国家规定的护患比相比还是差了很多,而且新冠疫情期间会有生病的,会有疑似隔离的,还有非重症专业的,我们的代理护士长也是特别难,得协调好每个岗位,实在补不上了,他就自己顶上去,他是我的榜样。”

顿了顿,媛敏接着说:“其实这次疫情让ICU护士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以前ICU护士的价值,没有被大众所理解,觉得就是一群擦屎倒尿的人,孰不知,做一名ICU护士,需要懂各项仪器操作,需要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各种各样的护理操作,会抢救、会写重症记录、会沟通,有耐心、有爱心,需要不怕脏不怕累,给患者清理大便、擦身体、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有的老人习惯性便秘,解不出大便,灌肠和吃通便药都不管用的时候,我们的护士就戴着手套去给患者抠。”

看着孔援敏亮晶晶的眼眸,仿佛看到了汉水岸边浓浓淡淡清清雅雅的樱花,从中,读到了医者的感恩、敬业、真诚、付出、仁心。

7

卫生纸的故事

没有哪一个春天让人如此炽热地渴望,转眼到武汉已经四十多天了,当汉水岸边的樱花在孤独地绽放,运河岸边的海棠也时常飘入孔媛敏梦乡。

在武汉的日子,媛敏和同事们最喜欢下午四点下班的正常班,可以在武汉的大街上走一走,晚上可以睡个踏实觉。天气好时,她们会不坐大巴,步行回旅馆。几个来回,偶然发现路边一辆小轿车一直停在樱花树下,春风已暖,南方高大的樱花树枝叶繁茂,繁花盛开,一天,两天……汽车一直没动,车顶上渐渐铺满了树叶、花瓣和杂果。它的主人呢?它的主人去哪里了?每个人心中都有同样的祈盼。

接手的这个病人是从普通病房转来的,转来之后基本就是媛敏在照顾。前期,患者用的一些生活物品是家属送到门口,护士们去拿。那天,在门口附近管病人的老师告诉媛敏,说27床家属送东西来了,已经帮她拿过来了,家属嘱咐想让患者看看上面的字。“好的,东西给我吧,我规整一下,先放进橱子。”媛敏答道,但她心里念叨着“病人完全镇静镇痛状态,插着管,上着呼吸机,哪里看得了字,一会儿我给念念吧。”想这些的时候,她并没顾上看看上面的字。擦洗、换药、升压一连串护理之后,媛敏终于能静下来写一下重症记录单。突然,她想到了那提有字的卫生纸,就跟病人念叨,“王伯伯,您儿子送生活用品了,给您留言了,我给您念念 。”说着,她便打开橱子取出卫生纸,塑料包装袋上,两行碳素笔粗粗的黑色小字映入眼帘:

前线的医护人员您们辛苦了,保护好自己;

爸爸,您一定要好起来,我和妈妈等着您回家。

原来第一句话是写给我们的!

孔媛敏喉头哽咽,内心五味杂陈,她突然想起了临行前突然而至的父亲,想起了爱人眼神里深深的担忧,想起了整天抱着手机苦等自己报平安一天没消息就如坐针毡的妈妈……来到异乡,走进这特殊的病房,没想到家属首先想到的是让医护人员注意安全,牵挂的是医护人员的安危。媛敏心中充满感动,尤其是每天穿着防护服,很笨重,很累,心理防线也是最脆弱的。看着那行字,一直逼着自己坚强的孔媛敏禁不住泪流满面,防护镜上蒙起厚厚的雾,而内心,却愈加明亮。

媛敏平复了心情,在患者耳边轻轻地念道:“王伯伯,您儿子说了,让您赶快好起来,他和他妈妈等您回家。您一定要加油啊!”当时,病人意识并不是很清醒,但是孔媛敏坚信,伯伯已经感受到了。

那一刻,媛敏和伯伯,是医患,更是亲人。

那一刻,武汉和狮城,很遥远,但咫尺为邻。

这包卫生纸孔媛敏一直没舍得拆开,伯伯后来也恢复得很好。后来,医院接到通知,把余下的患者转走,武汉市第七医院封舱。伯伯转院的时候,媛敏拿出了这提卫生纸,让同事帮着拍了下来,她要留个纪念,在遥远的武汉,曾经被患者家属深深关怀着。

8

鸿雁传书 夫妻战疫

王宏宇写给妻子的信:

亲爱的老婆:

当我与你挥手告别,奔赴武汉前线的那一刻,我的心疼了!

看着你们医院的领导和科室同事给你们送行的眼神,我阅读到了鼓励和担心,但更多的、更直接的是你们所有人眼神中的那股坚毅。那一刻,我明白了,这是属于你们的战役!我除了鼓励你和支持你以外,已经别无选择。

老婆,身为医务工作者的你们,带着任务和使命,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武汉疫情的最前线,但留给家人的是时时刻刻的担心和不安。面对疫情,你是勇猛的战士,但是回归家庭,你永远是长辈眼中需要呵护的小女孩,更是需要我担心和疼爱的妻子。

自从你到了武汉,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交流少了很多,我知道这是因为牵挂你、担心你的人多了,你需要一一地和大家道一声平安。

亲爱的,面对疫情,你逆行而上,成为了一线战士。但我要对你说:“家里有我,一切都好!保护好自己,完成任务,我等你平安回家!”。

孔媛敏,加油!武汉,加油!

王宏宇

孔媛敏写给家乡父老的信:

我是孔媛敏,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士。今天是我来武汉市第七医院支援的第12天,这两天武汉一直绵绵细雨,这是立春后的第一场雨。春天,应该在来的路上了吧!

前天,正式带组的第一个夜班。由普通病房转入一位重症患者,一位55岁的阿姨,嘴唇青紫,呼吸急促。给氧、挪床、心电监护、给药……在大家的合作下,一气呵成。

阿姨惊恐地大喊大叫,双手牢牢抓住我和另外一位小伙伴的胳膊。顾不上防护服被抓破有可能职业暴露的危险,我握住她的手说:“阿姨,不要怕!我们这些人是来救您的,请您放松,配合治疗。”透过防护服,声音小了一半,不得不升高嗓门大声重复。没想到,简单的一句话,让她慢慢地安静了下来,松开了双手。

后来,我们得知,这位阿姨老伴在海南,唯一的儿子在月子中心照顾正在做月子的儿媳妇,是年迈的母亲送她就医的。瞬间明白了,为什么她刚来的时候会有如此的反应。

ICU给大家的感觉总是沉重的,更何况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看到被层层防护用品包裹的我们,不害怕是不可能。

我们小组七人,自发轮流去安慰这位阿姨。很快这位阿姨安静地入睡了,生命体征也较来时好了很多。我们几个小伙伴,隔着厚厚的带着水汽的护目镜,相视一笑……

下班后,大家终于能够用正常的声音来交流,却发现嗓音都已经嘶哑;终于可以脱下防护服、护目镜,却发现早已满脸压痕,一阵阵刺痛提示着,我们的皮肤在抗议。大家互相调侃着“这样还挺美的”!

我们是来自河北省不同城市三甲医院ICU的护理人员,虽然第一次合作,但是这种默契程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并肩作战多年的老友。大家相约,等疫情结束,一起去吃热干面,去武大看樱花,去江汉路坐知音号,去东湖坐缆车,去司门口走长江大桥……一起去了解我们共同奋战的这个美丽的城市!

静待春暖花开,期许未来一切都好……

后记:

“心中有爱,满眼皆是风景;不忘初心,为梦继续前行。”这,是孔媛敏返沧之后在医院里汇报时说的话。由于手术,后来的采访,我们改成微信交流,多是在她养了一天精神之后,微信聊到深夜。她告诉我,本来以为那段岁月就这样尘封在记忆里了,没想到还有机会细细回忆,慢慢倾诉。语气里是自豪,是留恋,是坚信人定胜天的坚定。

现在的媛敏身体已经基本康复,办理了出院手续,她说:“医生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能再累着了,再累得得了炎症再找回来就麻烦了。”末尾还不忘配一个手捂脸眼睛笑出泪的小表情。

她说,这段休养已经濯洗防疫的征尘,盼着返回熟悉又陌生的战场。

她说,跟我聊天没有距离感,聊着聊着都忘了肚子疼。

而我,眼中早已含满泪水。

徐盛菊

2021-08-25 记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孔媛敏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2860.html 1 抗疫ICU 戳中我泪点的八个瞬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