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文史学者刘晓告诉记者,《大公报》报道莫子镇的信息,多达177次!这些报道真实记录了莫子镇在天津时期的活动情况。
按照目前掌握的史料可知,1926年,在刘格平的指导下,莫子镇在吴桥莫家场成立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但是,这之后,莫子镇仿佛消失了一般,很难从吴桥当地的史料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直到发现上世纪30年代初的《益世报》(本报8月20日报道),才发现他在吴桥做过的事情。从1926年到1930年这段时间,莫子镇去了哪里?做过什么?一直以来都是个谜。
最近发现的《大公报》177次关于莫子镇的报道,正好破解了这一历史之谜。
地下党员打入津门上层
翻阅《大公报》关于莫子镇的这177次报道可见,这些报道主要集中在1928年到1929年。一年之间,一个人物出现在《大公报》上次数如此之多,堪称一代风流。
莫子镇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大公报》上,是1928年6月17日的《欢迎李生达军入津记》一文中。莫子镇是以“市指委员”的身份,代表“市指会”参加活动并致欢迎词的。
刘晓介绍,“市指会”指的是天津市国民党部指导委员会(后改为执委),“市指委员”指的是天津市国民党党部指导委员会委员。1927年,蒋介石“4·12”大屠杀后,莫子镇以地主家庭的身份打入国民党组织内部,1928年当选天津市指委委员,利用这一公开身份坚持革命斗争。刘晓说,从《大公报》可知,当时天津抓捕共产党的行动也很猖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莫子镇能隐藏身份,秘密开展地下斗争,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在北京入党,天津党组织了解他的人不多;二是1924年,他在新中国革命青年社天津分社从事党的活动时被捕,后被营救出狱,派往日本留学。从日本归来后,一直在吴桥农村从事党的工作,便于隐藏身份。“这也是我们现在很难确定莫子镇具体入党时间的原因。”刘晓说。
1928年,莫子镇28岁,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在北洋大学学生反对校长事件中,他沉着应对;在讨论应付刺伤邮差事件时,他应对自如。
《大公报》关于莫子镇的报道,一直持续到1931年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当年4月9日《大公报》上写到:“前市指委会执行委员莫子镇,自解职后,即于去岁赴日留学。兹闻莫氏于日前返津,准备结婚。闻其前妻,曾经登报脱离关系。现在结婚者,为常素珍女士,在西开某校肄业。婚礼定明日举行,惟莫氏已返吴桥原籍,今日即行返津。结婚地点尚未宣布。”这条新闻已经有点花边新闻的意思了。可见,莫子镇的影响力之大。
领导反日会运动为工人说话
在这177次报道中,有两件事值得一提。其一,是莫子镇在天津领导的反日会运动。
先来看一下1928年11月9日《大公报》的一篇报道:“日货登记问题,特市党部昨日开会,今后可望顺利进行。特市指委会,昨日下午二时,召集各机关各商行代表,讨论日货登记,及救国基金问题,到者约七百人。”接下来是各界代表发言。首先发言的,就是莫子镇。他说:“此次对日运动,全国一致进行,津商何独不能谅解?党部深知有人操纵,望小商人勿为利用,果酿成风潮,必贻外人笑柄。”接下来,各方表态,表示一定在天津广泛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参照史料可知,当年7月14日,日军故意用砖头砸伤一名车夫。8月5日,50多名日军到火车站乘车时,因被忙于装运邮袋的工人阻塞,日军便用刺刀、皮带将几名工人打成重伤。8月8日,莫子镇以国民党天津特别市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召集商、学、工、妇及教育、律师等各界代表在天津总商会开会,讨论成立天津反日会筹备事宜。23日天津反日会正式成立。反日会采用唤醒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方式,在天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公报》不断跟踪报道,其中,劝说日货商人自觉登记、接受检查,也是反日会运动的方式之一。
1929年1月11日,《大公报》以《总工会联席会议中 莫子镇之名言》为题,报道了莫子镇在这次会议中的发言。这次会议的背景是,英美烟公司发生工潮事件。会议认为,有人渗透进工人队伍中,带领工人闹工潮,所以解散了油、漆、瓦、木各工会组织。在这种情况下,莫子镇的发言可谓大唱反调。他说:“兄弟久想与诸君谈话,只因时间所限,未得如愿,甚觉抱歉。今天我所说,是组织工会之根本意义。诸君须知现下所受的痛苦,并非厂方所给,实由于社会制度不良,及政治黑暗,种种原因所致。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这不是天津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国的问题。工人在政治上无地位。现时各政治机关,工人是不能进去的,所能进去者,尽为有产阶级的人。工人在政治上无地位,是真痛苦……何以工人不能参加政治,实因团体毫无力量。天津的工会,更属幼稚……”
莫子镇的这种观点,立刻遭到了天津英美烟草工会的反噬。他们提出议案,认为莫子镇“藉党营私,宣传赤化”,这件事多次出现在《大公报》的报道中。
主持天津迎葬孙中山大会
另一件事,是发生在1929年五、六月间的纪念孙中山迎榇奉安大会。
迎榇奉安大会是国民党为孙中山举行的迎葬大会。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因留有遗言“归葬紫金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紫金山建造陵墓,1929年5月才完成。为了达到沿途宣传和扩大影响的效果,迎榇奉安大会实际分为两次,一是空车北上,二是实车南归。《大公报》详细报道了天津的这次奉安大会。5月21日,天津的北上迎榇宣传大会规模宏大,与会人数5万以上。作为指委,莫子镇上台演讲,当时的警备司令是傅作义,也上台演讲。《大公报》只刊登了莫子镇的演讲内容,傅作义则一笔带过。
6月2日,孙中山归葬南归,天津举办纪念总理奉安大会,莫子镇是这次大会的主席,他不仅代表各界献花圈,还在大会上致词。《大公报》上刊登了这份致词:“今天是总理安葬之日。我们想,总理去世已四年,因军阀阻梗,总理灵柩迄未南移,照遗命安葬。现在北伐成功,全国在总理遗教之下统一了,所以要将总理安葬于地下……我们睁开眼看一看,中国四万万同胞,有几人能效仿总理的人格、遵奉总理的遗教。其不能遵总理遗教,不信仰总理的,是为罪人。此辈假充信徒,则不配来纪念总理,总理也不接受他的纪念。再看一看,现在执政者,有没有罪人,用他们来安葬总理,总理是永远不能瞑目于地下的……”身为共产党地下党员的莫子镇,以国民党指委的身份,在公开场合如此言说,这段话大有深意。
这件事后不久,6月21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撤消了莫子镇的职务。但莫子镇依然在《大公报》的报道视线内。1929年8月27日的《大公报》报道“本市前指委杨亦周、莫子镇自离职后,即筹备放洋东渡游历。闻行装旅费均已整备妥当。莫氏九月初即可登轮。杨氏已决定九月十日动身。”这说明,1929年9月,莫子镇再次赴日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