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7日
第06版:06

聆听平凡

——读李兴昌《让历史在某处定格》

吴相艳

几十年笔耕不辍,坚持写日记、记心得,不断砥砺反思,没有一份超凡的坚韧是做不到的;把琐碎日记和生活心得毫无顾忌地展示给别人看,没有一颗纯粹的心也是做不到;二者兼之,李兴昌做到了。他的新作《让历史在某处定格》就像一部无声的生活影像,将一个青年的成长、一个法官的心路历程展露无遗。

岁月如尘,当一段段征程尘埃落定,有人早已泯灭了脚印,有人却将脚印做了拓片,永远存留。李兴昌显然属于后者,他的文字质朴得一如乡间的泥土,在轻松阅读中,让人甚至带着“偷窥”的快感,慢慢找到充溢自身向上的能量。就内容而言,他写求学期间的奋斗历程,也写没有上大学的遗憾;写同学、亲人之间的琐碎相处,也探讨家庭伦理等人生课题;写酸甜苦辣的工作感悟,也写看了哪部电视剧、读了哪本书的点滴体会。在这些细碎的文字间隙,光阴投下倩影,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跟着作者一起心情起伏。譬如在读到“今天是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天,回首过去的一年,感慨万千”时,我忍不住批注道:跟着一个追风少年一路走来,走到90年代啦!

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索,是写作者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美好的情愫需要被撞击与唤醒,《让历史在某处定格》之所以有这样的力量,在于字里行间有感性记录,有理性思考;有喜悦幸福,有痛苦烦恼;有赞美讴歌,有批判斥责——唯独没有牢骚满腹。毛泽东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语道破人该有的心量气场。这样的气场最终形成人格磁场,成就人生格局,在思辨中引导生命个体及同行者向上、向上、再向上。就本书的格调而言,我以为这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宛如读者奔跑在一片田野,原本只想呼吸泥土的芬芳,却看到一棵蓬勃的树,牵引目光不断向上仰望。

一本好书要表达的,和读者读到的,近可如隔薄翼,远可如望重山。一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几十年的日记随笔,说是心灵独舞,其实是满满的时代影像记录。满纸说的是个人事,折射的全是世人情。当年曹雪芹在苦难中成就《红楼梦》时,有多少思想隐匿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无奈与隐晦。相比而言,李兴昌是幸运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者是幸运的,因为不需要隐匿自己的思想情感,想写你就大胆地写,至于作者“痴不痴”,读者“解不解”,全看能否产生共鸣与共振,能否欣然入怀。就像李兴昌说 “法律本无情,一遇官司,法律仿佛有了灵性”一样,文字本无情,遇见知音,文字才有了灵性。李兴昌的文字是有灵性的。惊艳于他文字的利落老道,“当法官胸怀容纳山川河海,一身正气时,就是一本厚厚的大书;反之,一页都是多余”;钦佩于他的坦荡磊落,“把法官放到社会大众,进行心灵的拷问或者救赎,绝对是一本畅销书”。文字的灵性与内心的品质水乳交融,完美呈现。

这样的阅读,舒适且随性。字里行间跳跃的率真不时撞击心怀。作为从基层法院成长起来的领导者,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奉承,他直言不讳写到:“我极讨厌奉承。奉承,实际上如鲁迅先生说的捧杀,没多少真事。”在《另类感受》片段中,他直言有次被朋友邀请去洗浴中心消遣,结果差点被嘈杂的喧闹声弄昏了头,在不断自责中悟到“在是非颠倒、物欲横流的环境中,更能体会出真善美的价值”,于是越想越自责,起身下楼而去。

通过文字可见,这样的自省精神伴随着他工作始终。都说生命是一场修行,从一个农村娃踌躇满志走出校园,到在基层法院摸爬滚打几十年,办理案件千万,李兴昌在渡己的同时,真正做到渡人。复杂的工作中,他说“要注重关系,学点生活常识,做个懂规矩的人,与圆滑世故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直但不迂腐,灵活却不世故,这样的法官饶是可敬。从这个角度看,李兴昌是成功者,他克勤克俭、兢兢业业,以赤子之爱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人艳羡;从生命角度看,他又是一个平凡的人,有着平凡人的小确幸与大烦恼,比如他也会折着颜面满心委屈为了亲朋去求人办事,也会儿女情长,唠叨一下家长里短。这样的法官,饶是可爱。

近两个月断断续续的阅读,合书伏案之际,颇有写点什么的冲动。认识李兴昌日久,其憨厚的大哥形象自有一种亲和力,但对其人其性的正直了解,仿佛就在这一“历史时刻定格”。

2021-08-27 ——读李兴昌《让历史在某处定格》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3222.html 1 聆听平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