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7日
第07版:07

“六个坚持”融入靠海而兴发展新格局

本报通讯员 杨 菲

日前,海兴县“两会”胜利召开。在海兴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海兴县人民政府代县长刘洋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本届政府工作,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

过去五年,海兴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县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确定的任务目标。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靠海而兴总体目标,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工作理念,牢固树立奋进争先开拓意识,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提升县城品位,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打造雄安新区绿色能源供应基地、农村休闲旅游特色示范区和沿海区域协调发展区,不断加快“沿海强县、美丽海兴”建设步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海兴贡献。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海兴县重点从六个方面攻坚突破: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出建设“活力海兴”新步伐

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营造创新生态、聚合创新要素、激活创新动力,培育更多高新企业。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支撑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热情。提升创新能力,主动对接京津高校院所,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平台,构筑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落实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增强创新动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健全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为优秀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坚强保障。完善鼓励创新、绩效挂钩的分配激励措施,全面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

坚持以产业强县为核心,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迈出建设“实力海兴”新步伐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努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狠抓产业项目建设。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责主业,抓谋划、抓储备、抓前期、抓在建,进一步营造全员、全域、全过程抓产业项目的浓厚氛围。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扶持体育器材产业做大做强,发挥园区集聚和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壮大体育器材产业集群。推动原盐产业“二次创业”,抓好原盐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盐产业系列配套产品。推进鱼子鱼粉产业提档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鼓励纺织服装业打造“拳头产品”,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经济,重点抓好临港物流园区项目,打造现代物流基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海兴核电项目,有序推进光伏发电,打造雄安新区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成服务京津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坚持以统筹发展为重点,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迈出建设“美丽海兴”新步伐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要素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不断提升县城品质。聚焦打造五清新城,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实施老城区改造、新城区提升工程,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施葫草干沟、迎风渠综合开发工程,打造滨河生态休闲带。深挖城市文化内涵,打造独具历史底蕴的特色滨海城市。全力开展国家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备、产业发达的宜居之城、智慧之城。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精准把握脱贫后五年过渡期,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打造特色小镇。持续推进“三区同建”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快建设正大萌宠小镇、马厂戏曲小镇、张王文绿色田园小镇等一批精品特色小镇。

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出建设“绿色海兴”新步伐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碧水蓝天成为海兴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大力推进污染治理。抓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河长制”为抓手,保障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以保护耕地为重点,抓好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恢复为主的原则,抓好湿地和小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开展国土绿化,保持森林覆盖率年均净增。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大力推进低碳发展。认真落实碳排放、碳达峰工作要求,推动绿色生产,发展环保产业,严格控制碳排放,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推进建筑节能,践行垃圾分类,让生态与发展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实施协同发展战略,迈出建设“开放海兴”新步伐

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坚决将“放管服”改革进行到底,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减权、放权、治权,便民、利民、惠民,让服务的脚步从“最后一公里”延伸到“最后一米”,努力把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海兴最大的发展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开放。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厘清自身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加强与大型央企民企合作,着力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主动融入、服务渤海新区规划建设,构建与渤海新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延伸互补格局,实现区域共建、互惠互利。实施一批战略支撑项目,举全县之力打造沧州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开展常态化招商。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撒手锏”,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多种形式联动招商,一年四季、季季攻坚,外引内联、招大引强,比签约项目数量、比引进项目质量,以落地速度快慢和投资入统进展,评判招商引资成效。

坚持以民生进步为目标,实施共享发展战略,迈出建设“幸福海兴”新步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小事看大、远事看近、实事办好”,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油然而生。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县。不断提高就业创业质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认真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养老、康复等健康产业发展。

2021-08-27 本报通讯员 杨 菲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3229.html 1 “六个坚持”融入靠海而兴发展新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