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凌晨一点,刘晓蕾仍毫无睡意。手机推送来一篇文章,题目是《熬夜的人究竟在熬什么》。她原本已经准备睡了,但还是忍不住点了进去。
“报复性熬夜”
看完文章,刘晓蕾彻底睡不着了。她觉得这篇文章就是为她写的,尤其是文中提到的“报复性熬夜”。
“报复性熬夜”是什么意思呢?
文中给出的答案是:人们白天太忙太累,只有晚上的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为了让夜晚无限延长,所以不自觉地舍弃了睡眠。
3个月前,31岁的刘晓蕾成为一名二胎母亲。只是,二胎降生的喜悦感还没散去,她就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身不由己——一边忙着照顾放假在家的老大,一边还要给老二喂奶、拍嗝、哄睡……
刘晓蕾觉得,只有在晚上孩子们全都睡着的几个小时里,她才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刷刷视频、打打游戏或是看几篇帖子……就算眼睛已经很干涩了,刘晓蕾也愿意熬到很晚才睡。
深夜独舞的拼命三郎
夜晚不仅仅是“报复性熬夜”者们的乐园。与刘晓蕾不同,刘俊伟之所以熬夜,主要是因为工作。
35岁的刘俊伟从事媒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尽管早就对熬夜的种种伤害心知肚明,但还是改不了深夜写稿的习惯。
对他而言,寂静的夜晚就是最澎湃的交响乐,总能让他在工作中保持激昂的斗志。
有着和刘俊伟相同感受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早在多年前,就有媒体做过一份调查——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夜间效率更高,并乐于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七成以上的年轻人会因工作上的压力和焦虑,难以拥有充分的睡眠。
当然,也有一些人之所以把工作留到深夜,并非追求效率,而是典型的拖延症。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当熬夜成为一种习惯,总会不知不觉把工作做到很晚。而夜晚大块的时间又会反过来迷惑你,让你以为自己在晚上真的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对此,刘俊伟也深有感触,他时常开玩笑说:“截稿日期是第一生产力。”
尽管他十分喜欢这份工作,但偶尔也会倦怠,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可截稿日期又摆在那里,所以便在潜意识中安慰自己:“晚上还有时间,晚上更有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下的熬夜更多是在逃避。
做好规划少熬夜
除了刘晓蕾、刘俊伟这两种情况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并非在“熬”,只是比一般人睡得更晚。
48岁的王爱东就是如此。
他是一位夜班出租车司机。“每天19时接班,7时下班,就这么跑了10多年夜路,黑白颠倒早就成了一种习惯。”
不过像王爱东这样,已经形成固定生物钟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绝大部分人还是要听从自己的身体,跟随自己的生物钟。
对于刘晓蕾来说,简单地让她“戒掉”手机,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是要尝试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自己与更多人的联系,让白天也属于自己,“黑着眼圈熬着夜”在网上寻找共鸣的情况也将减少。
而像刘俊伟这样的拼命三郎,则要认识到:睡得少,并不意味着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清醒时间。
所以,建议年轻人,别再一边熬夜标榜着“过把瘾就死”,一边却又在看到某某猝死的新闻时,战战兢兢在网上搜索:如何减少熬夜对身体的损害。
与其如此,倒不如把工作安排妥当,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