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0日
第02版:02

为边疆医学教育播撒希望的种子

——沧州医专9名教师援疆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晓卉 本报通讯员 于 鹏

一场简单温馨的欢送会过后,9月1日,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夫妻教师牛占忠和张喜平,带着学校领导的殷殷嘱托,踏上了前往新疆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巴州校区支教的旅途。自2020年10月至今,医专已先后选派了9名教师援疆支教。

去年10月,李旭、王杏敏、吴增三位教师接到援疆支教的任务。当领导问起有没有困难时,三人均回答“没问题”。支教工作紧张而忙碌,三人的身体纷纷亮起了“红灯”。他们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圆满完成了626个学时的教学任务,在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填补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体运动学》课程教学资源的空白,得到了省教育厅、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巴州市教育局及新疆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的认可和称赞。

成绩的背后,有汗水也有泪水。支教期间,王杏敏的奶奶去世了。听闻噩耗,王杏敏泪如雨下,恨不得马上动身回家。可回家路途遥远,想到自己背后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双眼,一夜未眠的王杏敏将对奶奶的愧疚埋在心里。第二天一早,她用冷水敷了敷红肿的双眼,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

在三位老师的影响下,援疆支教已然成了医专教师争抢的“香饽饽”。今年2月,经过筛选,王新颖、朱凤林、关欣、梁金环四位老师光荣地接过了援疆的“接力棒”。虽然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可当四人面对新课程、新学生、新要求,还是感觉困难重重。有压力才有动力,他们通过细心观察、深入了解,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脂类代谢课堂教学中,关欣先让同学们计算个人体重指数,再计算父母体重指数,并用文献展示新疆地区血脂异常比率与全国水平的差异,吸引学生深入学习脂类代谢基本知识的同时,又将健康理念灌输给学生。

利用课余及晚自习时间,查漏补缺,对学习底子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与新疆医科大学高职学院的老师们一起开展青年教师示范课的交流活动,共同商讨教学方法;为报考护士资格考试的学生办讲座答疑解惑;与6名当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与他们谈心,并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四位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在支教前许下的豪言壮志:“爱国、报国的形式有很多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传道解惑,奉献自我,于我们而言,是最直接、最朴素的一种。”

2021-09-10 ——沧州医专9名教师援疆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4774.html 1 为边疆医学教育播撒希望的种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