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手机会经常设置不同的图案或数字作为解锁密码,以保护个人的隐私。其实,早在几百年前,聪慧的先人们也会通过密符来保护运河上的运输安全。沧州博物馆展示着一把神秘的折扇,虽是件复制品,但扇面上绘制的密密麻麻的符号总引起人们驻足遐想。
这把折扇到底有何作用?这得先从大运河聊起。运河应“运”而生,以“运”得名。元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大运河的繁华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漕运繁忙的同时,与之相随的隐患也日益凸显。为了防止在漕粮验收转运间作弊,便出现了雇佣的军粮经纪。军粮经纪从千年漕运中产生,完备于清代,他们并非官吏,而是经过官方认证的验粮收粮人。这把折扇的正反面各有50个密符,每个密符都是记录军粮经纪身份的“密码”,这100个密符也代表着100个军粮经纪。
这些奇形怪状的符号有的如“八”、有的如“子”、有的如“山”,其实,每个密符都是由最早担任军粮经纪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是浑名绰号所创制,外人无法释读。上边绘的符号形状是符形,下边注的符号名称是符名。符名与军粮经纪的真实姓名并无关联,比如符形“牛”,下注符名“罗锅”,“罗锅”只是军粮经纪的称号。这些密符都得到了官家的认可和备案,如同我们绑定微信号一样,密符一旦登记到密符扇上,就不可以随意变更了。
漕粮运到码头后,由军粮经纪进行查验,只有质量和数量都合格的漕粮才会被装入布口袋中,由查验的经纪亲自在口袋上用“福炭”(上好的木炭)画上自家的密符,也称“戳袋”,表明这袋漕粮的质量已由某家经纪负责。用“戳袋”画符的方法,只画符形,不写符名,局外人见了却不知何名,即便知道何名,也不知是谁家的, 算是双重加密了。这样既保护了军粮经纪的真实信息,又起到防弊的作用。漕粮入库后,官府还会抽检,如发现问题,便将粮袋上的密符与密符扇上的密符比对,按图索骥,最终找到验粮的经纪,追究他的责任。
军粮经纪密符扇向世人展示了大运河漕运码头的繁华,也展示了古人的智慧,让我们仔细品味, 用心去感受那底蕴深厚、璀璨无比的运河文化。
杜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