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数字技术是当今最活跃、最富活力的创新领域。全球经济博弈暗流涌动,数字技术必将成为最关键的变量,我们也都身处在这场世界级规模的创新征程中。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建设数字中国,是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
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沧州嗅觉敏锐、行动果敢,率先在省内夯实数字化发展底座、规划数字城市未来,并扎实有序推进。
即日起,沧州日报特开设“智慧沧州”专版,展示沧州大数据成果,与读者一同见证“数字沧州”成长。
【阅读提示】
作为全国首批踏上智慧城市建设起跑线的地级市之一,沧州坚持大格局、高站位、强基础、全维度思路,不断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入选省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成为全省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示范城市;连续两年捧回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成为全国首批率先完成“一张蓝图”的49个地级市之一;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沧州经验得到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的肯定。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沧州确立了“一四五九”工作思路,在着力抓实“五大路径”中,数据要素赋能被响亮提出——坚持把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升级,推广数字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打造数据驱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模式。
一幅数字化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筑牢数字政府的“四梁八柱”、按照统一标准夯实“云网数安图”城市信息化底座、不断丰富“互联网+”应用场景,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沧州的重要抓手,沧州正以“大数据”引领城市发展,智慧产业初见成效,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可期。
数百个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拿出手机,打开“智慧沧州”小程序,无论是乘坐公交、查询行程、亮出健康防疫码,还是流调密接、重点场所管理、核酸检测医疗机构名单查询,抑或是查看电子身份证、入学报名、政务预约,沧州市民都已经习惯了“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轻松便捷。
这是沧州数字化建设简单而又实用的直接体现。作为便民服务手机端的统一入口,“智慧沧州”移动端纳入公共政务、便民服务、个人中心等板块,目前实名注册用户数达664.2万人,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指尖办”同时,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民生服务。
其实,早在疫情防控初期,沧州就在省内率先完成数百万人口申领“健康码”的工作,实现扫码全覆盖。区别于借用第三方服务软件的疫情防控数据统计,沧州把数据掌握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保证了安全、提高了效率。
海量的城市数据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如何应用这些数据,对其进行有效分析、挖掘、计算和应用,才是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沧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将数据资源的整合构建转变为城市管理、惠民服务的数据资源应用,这离不开对数字经济未来的敏锐把握和当机立断的行动。
2015年,智慧城市首次被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年,沧州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成为全国首批踏上智慧城市建设起跑线的地级城市之一。
此后,关于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行动都先人一步——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实体智慧办公室,市政府印发了《沧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设计》;2017年,早于国家和省3年,出台《沧州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大智移云”为重点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年,根据机构改革要求,市大数据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2020年,按照省发改委、省网信办《关于开展河北省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印发《沧州市智慧城市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成立沧州市建设智慧城领导小组和沧州市建设智慧城市专班,并赴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调研学习先进经验。
“智慧城市的打造,是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大数据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博胜介绍,为通盘谋划未来“十四五”期间全市智慧城市发展方向,充分把握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需求,在充分调研全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大数据办组织起草了《沧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21-2025)》思路框架,并通过市委、市政府审议,明确沧州市“十四五”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定位,力争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市、市县统筹共建机制创新示范市、政企合作建设模式创新先行市和数据赋能惠民利企服务先进市。目前,正在加快编制规划。
2亿条数据开启“云上沧州”雏形
2020年一度调用数据14.6万次,是同时期全省其他地市调用国家数据次数总和的14倍;2020年共发现安全预警870万次,有效排查安全隐患120次,处置网络攻击32次;52个部门的105个信息系统部署“上云”,已建系统迁移上云率达80%,新建系统实现“应上尽上”;建设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12个数据库,已采集沧州市近百家单位的共享数据共计2亿余条,开发了92个数据接口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沧州大数据建设、应用的冰山一角。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之下,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数字化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数字化转型不仅推动了智慧城市功能要素、体系架构持续演进升级,更成为创新城市治理模式、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新途径,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沧州坚持大格局、高站位、强基础、全维度思路,按照“统一网络、统一机房、统一服务支撑、统一信息资源、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灾备、统一运维”要求,打造了全市“云网数安图”城市信息化底座。
让业务系统逐步向“云上沧州”汇聚的第一步是统一机房。2017年,市政府与华为公司开展云计算合作,在沧州设立了河北省唯一省级云计算中心节点。依托云计算中心搭建了沧州政务云平台,通过政府统一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市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统一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云资源服务。
2019年,沧州市全面启动了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工作,统一网络,推进电子政务外网试点建设工作。目前,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已稳定运行,接入了市政府全部35个组成部门,并将各部门原有互联网出口进行整合。同时,接入了市委机关、市人大机关、市政协机关等单位。应急管理(消防)、邮政管理、纪委监委等多个省级垂建专网和城管、交通等市级垂建业务专网,已与电子政务外网整合完毕。2019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确定沧州为全省电子政务外网整合改造工作试点城市。今年5月,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研究确定沧州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地市网络建设整合试点。
数据统一将极大助力城市大数据中心的完善。除了实现公安、不动产、住建、交通等全市各部门、各领域数据的全面融合,沧州还建设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12个数据库,采集全市近百家单位的共享数据共计2亿余条,开发了92个数据接口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此外,沧州还建立了数据使用全流程安防体系,打造了市级统一自主可控、云网数一体化的统一安全体系。以沧州政务云作为大数据平台硬件支撑,将大数据平台部署在政务云政务外网区,确保承载数据的环境安全,同时基于数据标签,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
2015年以来,沧州市全力推进并完成“沧州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收集32个部门的268类1337个图层数据,成为全国第一批率先完成“一张蓝图”的49个地级市之一,受到住建部通报表彰。统一城市底图,有利于推进时空大数据建设。目前,沧州正在积极申报全国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城市。
1.3万名学生报名录取“零跑腿”“零纸张”“零见面”
就在上个月,市民刘娟体验了一次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惠民服务。在“小升初”报名中,只需在沧州市升学服务平台进行注册,填报户口信息和房产信息,就可以在系统内自动进行学校匹配,免去了以往报名需提交学生和家长身份证明、房产证明等各种纸质材料的麻烦。
和刘娟的孩子一样,今年约1.3万名学生实现了报名录取“零跑腿”“零纸张”“零见面”。这背后,是对户籍信息查询、居住证信息查询、不动产登记及网签信息查询、医学出生证明查询等的数据整合与利用。
利用大数据开展主城区入学报名,正是沧州聚焦民生热点难点、依据系统功能点开发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场景,让百姓智享生活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让数据多跑路,首先体现在建设全流程一体化在线审批和服务平台上。截至目前,沧州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分别达到97.88%和99.01%,均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智慧协同办公一体化云平台,也于今年5月31日正式上线,对标学习深圳等先进地区无纸化办公经验,依托政务云和政务外网连通基础,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各类公文、会议、督办、内部邮件等业务的无纸化、自动化、智能化、互联互通和电子公文办理全流程高效运转。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银行参与、市场运作模式,为市民提供涵盖社保、交通、医疗、校园等多个应用场景服务的市民卡,将惠及全市百姓。市民卡涵盖项目建设一码(卡)通办数字平台、沧州市电子缴费公共服务平台(电子钱包)、民生大数据汇聚系统、城乡运行管理中心(城市大脑)、“互联网+政务”服务五部分,能够有效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本地线上经济产业,开辟新的财税增长途径。
2018年,沧州设计制定实名制公共服务平台,用“互联网+”打通服务农民工的“最后一米”。平台覆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相关行业,将在建工程的施工、监理、分包等单位从业人员信息录入管理系统,实现建筑工地用工实名制管理,与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金融机构系统互联互通,工人工资委托银行发放,自动生成工资支付台账,支付数据真实有效。截至目前,全市600余个工程建设施工项目已接入平台,系统在场人数8万余人。这一项目也荣获2019年度河北省大数据应用最佳实践案例奖。
正在建设的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将通过收集全市“18+7”特色产业集群涉及的36个产业门类的配套上下游数据,构建完整清晰的产业链地图,助力做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作。
“我们也正在筹划组建智慧城市研究院,希望通过探索政、校、研、企合作引入‘外脑’,建立以沧州市大数据管理办公室为纽带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刘博胜表示,研究院将探索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开展股权合作、成立项目公司等多种方式,以运营收益反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可运营、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营生态,实现从单一政府投入向多元投资运营、从分散建设向集约统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