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1日
第03版:03

“德爱小哑匠”:

听障青年的创业“家园”

本报记者 胡学敏

听障青年滕艺和李艳涛合作为顾客洗车

在沧州市区,有一个由爱心企业出资,听障青年亲手打造的洗车行叫“德爱小哑匠”。在这个洗车行就业的听障青年前期有保底工资,后期还配股分红。

帮助听障青年创业就业

“我们的分店将为听障人士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希望朋友们帮忙转发。”前不久,沧州德爱慧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鹏和苏奎的朋友圈都发了这样的一条消息。

为什么听障人士优先呢?这要从2019年说起。王鹏与苏奎开了一家洗车行,取名德系之星。后来,王鹏与朋友闲聊中了解到,在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有一群学习汽车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听障孩子,他们渴望一份工作。

王鹏与苏奎商量,汽车美装并不需要太多语言沟通,不妨给听障孩子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德系之星当年就与这所学校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为残疾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培训汽车美装、修理等方面的技能,支付不低于本地平均标准的薪酬,对优秀实习生优先录用。

2019年12月,德系之星迎来第一批10名听障学员;2020年10月,第二批12名听障学员来到沧州;今年5月,又有6名听障青年来到沧州。“了解到还有很多听障残疾人需要就业,今年我们出资在市区开了13家分店,并取了一个和听障人士有关的可爱名字——德爱小哑匠。”苏奎说,每家分店都是听障青年自己装修布置、组装设备,相当于他们自己开店。考虑前期客流量少,公司给他们保底工资,后期他们通过努力获得顾客认可,店面利润高于保底工资了,公司就会跟他们签合同,给他们50%的股份。

今年5月12日,德爱慧还组织了一次100多人的家长见面会,邀请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和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来到店里,让他们参观了解这里的工作、饮食、居住环境,并向他们展示如何保障听障青年出行安全等,让家长们放心。为了让更多听障孩子早学技术早就业,他们还将培训班开进了沧州特殊教育学校,一对一教孩子们学习汽车美容专业技术,并给孩子们提供实习实训工位。

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9月7日9时多,运河区宏宇城中街德爱小哑匠洗车行内非常忙碌,两名聋哑青年正整理着店内的洗车工具。

这两名聋哑青年一名叫滕艺,28岁,沧州人;另一名叫李艳涛,20岁,来自长沙。滕艺从沧州市特教学校毕业后,很长时间都没找到工作。直到去年,学校的老师把她推荐到“德爱小哑匠”,经过培训,她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李艳涛是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学的是汽修美容专业。今年6月,他来到“德爱小哑匠”。

“老板对我们十分照顾,在这里我实现了自我价值。”“实习工资每月3000元,管吃管住,家人都替我感到高兴。”两人用手语表示,他们格外珍惜、热爱这份工作。王鹏的妻子徐芳每天都会到各家分店和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适应情况和生活需要。她介绍,目前,8家已营业的德爱小哑匠洗车行中,每家店都有1至2名听障员工,再配1名正常员工做督导,与听障青年配合工作。这样,可以让听障青年工作起来少些困难。其他5家店本月底也将营业,已开始招聘员工,由员工实施店面设备组装,通过培训后正式开业。

在德爱小哑匠塞纳左岸洗车行,最早来这里的宋青春已经成为这家分店的合伙人,拥有这家分店50%的股份。总公司给他每月发3000元保底工资,只要分红超过工资,他就可以拿分红。不仅如此,宋青春还当起了师傅,教给新来的听障学员各种洗车、保养技术。“我自己有了稳定工作,应该帮助更多和我一样的人。”宋青春用手语说,这让他感到很自豪。

“每名听障青年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愿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拓属于自己的未来。”苏奎说,截至目前,在德系之星总店和已开业的“德爱小哑匠”分店内,已经安置了本地和外地30多名听障孩子实习、就业、创业。同时,4家拌面馆也将为听障人士提供就业创业机会。

鼓励残疾人自立自强

“他们虽然听不见,不能说话,但都很勤快,店里没人来洗车时,他们就主动整理洗车工具。一来车,他们就立即行动起来,什么时间干什么都很有计划。”徐芳说,她很喜欢这些孩子,为了方便和他们交流,特意学了些常用的手语,复杂的交流就用手机打字。

慢慢相处下来,王鹏、苏奎、徐芳还有主管孙娜,都与听障学员、员工成了朋友。这些听障青年不光跟他们聊日常工作,还会把心事跟他们倾诉。王鹏、苏奎还当起了“月老”,为这些员工张罗着找对象。

逢年过节时,王鹏和苏奎会把回不了家的员工叫到自己家中吃团圆饭,让他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2021年春节,5名听障青年在王鹏家过除夕,中午他们一起包饺子,下午王鹏一家带他们去人民公园、体育场放风筝,晚上一起吃团圆饭。王鹏和徐芳让自己的孩子和这5个听障青年一起玩,他们还建了个群,群里总是很热闹。大年初一,苏奎又带着他们回了自己的老家。

“他们需要的是关爱和尊重,而不是同情。我平时常和他们聊天,他们遇到问题就帮他们解决,大家处得跟一家人一样。记得一次聚会,我从卫生间出来,几个听障孩子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把我举了起来。”孙娜说,听障青年的世界很单纯,只要用心对他们,他们就能感觉到。

今年6月,12名在“德爱小哑匠”实习的听障青年面临毕业,需要回校办理相关手续。徐芳去车站给他们送行,上车前,每个人都跟她紧紧拥抱,还有人哭着用手语说:“真不想走,希望早点回来。”

“我们给他们关爱和尊重,希望他们在这里不只是学会打工挣钱,而是懂得自立、自强、向上、感恩,用自己的努力和爱心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徐芳说。

2021-09-11 本报记者 胡学敏 “德爱小哑匠”: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4880.html 1 听障青年的创业“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