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知沧州革命军事馆正在征集文物,56岁的张灵玉将一张家族珍藏多年的战时介绍信捐赠了出来。这封珍贵的介绍信,将在沧州革命军事馆开馆后展出。
这封介绍信约22cm长、16cm宽,上面用蓝色钢笔手写着:“晋察冀边区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关防:兹有联络部洛灵同志携带文件、手枪赴各县公办,望各县照放行。期限至伍月某日,签发人:魏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信的左下角盖有“晋察冀边区第八区行政督察公署关防”的印章。信件里还包裹着一张“名片”——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联络部张杰。
张杰是谁?这封信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张灵玉的父亲兄弟六人,其中,大伯父张万增曾在抗日战争中从事八路军敌后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北省委工作。老人无儿无女,于1976年离开人世。在整理遗物时,张灵玉在他的一件衣物中找到了这封信。
她说,大伯1921年出生在献县魏家村,16岁参加革命,化名张杰、洛灵从事八路军敌后工作。
“他们活动在华北一带,负责侦查敌情、送情报、组织敌后抗日武装等工作。”张灵玉说。
由于在敌后工作,处境十分危险,他们长年在青纱帐、坟地、地道里活动,风餐露宿下,张万增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因没有儿女,张万增夫妇曾和张灵玉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多年。在张灵玉的印象中,大伯脊柱变形,一直瘫痪在床。
“大伯说,他曾领导着一支20多人的手枪队,专门负责侦查、锄奸等特殊任务。很多村里的恶霸、汉奸被他们带走,第二天在野地里被发现,尸体上还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当汉奸的下场’。”张灵玉说,在大伯的影响下,家中的几个兄弟和村里的10多名青年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历经解放战争,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不仅如此,张灵玉的伯母孙旭光也是一位八路军战士,曾任任丘妇救会主任等职。
“那时组织安排他们结婚,虽说大伯身有残疾,伯母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并且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大伯。”张灵玉说。
沧州革命军事馆筹备组的工作人员说,这封介绍信十分珍贵,是艰苦的环境下,根据地抗日干部转移、调动的凭证,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很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