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岷 杨金丽
在黄骅市建设大街一栋普通的住宅里,说起歧口养鸭场,86岁的退休干部李文奎感慨万千:“每次想到创办歧口养鸭场的点点滴滴,我都兴奋、激动,当然,也有遗憾。这件事对于歧口、对于黄骅,甚至对于沧州,都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
重大养殖项目落户黄骅
说到歧口养鸭场,它的创办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李文奎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彭真访问朝鲜,参观朝鲜沿海的一些养鸭场。那里的鸭子就是从北京引种的河鸭,利用沿海滩涂养殖,效果很好。回国后,彭真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此事。周总理说,我国的鸭子在朝鲜长得好,我们国家也有滩涂,为什么不能在国内养殖?
有关部门就此对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沿海滩涂进行考察,最后认为河北黄骅沿海滩涂与朝鲜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接近,最终确定在歧口建立出口肉鸭养殖基地。
1963年5月,歧口养鸭场正式成立,地点就在歧口公社东高头西面。这里西连南大港水库,近傍捷地减河等河流的出海口,东临大片渤海滩涂,地面广阔,淡水与海水资源汇聚,野生动植物丰富,是绝好的天然养殖场。
当时的水产部海洋司司长尹万年,曾经在解放前担任过沧州地委书记,对于在沧州搞养殖颇有兴趣。养鸭场隶属水产部,水产部海洋处处长刘善慈亲自担任养鸭场党支部书记兼场长。副书记刘寿臣、白风城,副场长张文升、黄振华等都是省、部派来的高级别领导。养鸭场职工三四十人,是从海堡两个公社招募来的青年渔民。
当时,李文奎20多岁,在黄骅县水产局下属的水产学校做管理工作。新组建的养鸭场领导班子里有人了解他,就把他调了来。“第一天上班,看见门口牌子挂的是‘水产部歧口养鸭场’,信封上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歧口养鸭试验场缄’,我就感到很自豪!”李文奎说。
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
据李文奎介绍,水产部为歧口养鸭场投资23万元,设置了3个阶段的养殖点:歧口总场,负责雏鸭的孵化和综合管理;马棚口分场,负责幼鸭至成鸭的饲养;李七庄分场,负责最后阶段成鸭的填喂。同时,水产部还投放一辆解放牌汽车,该汽车还可免交养路费。
养鸭场的养殖条件和程序是:利用养殖场附近丰富的海水、淡水资源,河中有鱼虾,海里有浮游生物,周边广阔的荒地生长着大量黄蓿菜,既可作青饲料,也可待其成熟后收获盘子(草籽)作精饲料。在这样充足的饲料环境中进行粗放喂养,再辅以部分粮食饲料,既可育肥、达标,又可节省成本。
雏鸭在歧口总场孵化,大约十几天幼鸭能独立活动后,即转移至马棚口野外放养。45天后,送天津李七庄分场填喂,可达4.5-5斤规定重量,最后送天津第一食品厂宰杀检验。从雏鸭到成鸭共饲喂60天。
为增加饲料来源,他们还从新疆引种了沙枣。沙枣耐旱耐碱,其果实糖分高,是上好的饲料。又从英国引种了大米草。大米草形如稻秧,可在海水中生长,也可作养鸭青饲料。精饲料,主要是米渣、麦麸等,其中大部分是用肉鸭出口交换回来的。为保证饲料供应,除自有一辆汽车外,还雇佣海堡渔民的渔船加强运力。
鸭子成品用于出口,销往日本、欧洲,换取外汇。成品质量要求极高,重量、外观都有极严格的规定,鸭身不能有任何斑点,稍不合格,即打入内销。一定时期内,歧口养鸭场为国家创造了外汇收入。
难忘霞光初绽滩涂上的鸭阵
李文奎说,当时他主要负责水产部与养鸭场之间的联络。尹万年司长在天津渤海大楼曾亲自交代他:“小李呀,你就住在这里。我们有事就找你,场里有事也找你。你在中间用电话联系,必要时亲自跑,上传下达。部里拨出的经费存放人民银行天津和平分理处,相关手续由你办理。”
那段时间,李文奎辗转于水产部、养鸭场、天津外贸部门、海关部门……忙得不亦乐乎。印象最深的,是在黄骅看到过的“鸭阵”场景。清晨,歧口、马棚口一带的海滩上,数千只蹒跚的鸭群排着队伍,由手执长杆的“鸭司令”指挥,缓缓奔赴霞光初绽的东方滩涂。李文奎说,这一景观引人瞩目,养鸭场的名气也闻名遐迩。当时水产部部长、著名民主人士许德珩曾多次到歧口视察,这也是当时黄骅的重头新闻。
自1963年至1965年,这个养殖链条连续运转了大约两年时间,给国家创造了一定价值。但最后下马了。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经验,养殖技术不精,疫病时有发生;二是管理不善,成品质量难有保障;三是黄骅当时还没有港口,出口渠道不畅,影响了整体效益。但是,这段艰苦的创业史,却永远留在了李文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