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穿城而过,一路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它在沧县拐了个弯,怀抱一方热土,孕育了沧县人。
关于沧县,你会想到什么?铁狮子、纪晓岚文化园?还是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沧州红枣交易市场等一众产业“大咖”……
一系列的亮丽标签,让沧县这座充满故事的小城脱颖而出。
近年来,沧县找准目标,定好思路,积极发展城郊型工业。随着沧东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多年来制约沧县工业发展的瓶颈被突破。
一着棋活,满盘生辉。
当梦想照进现实,呈现在眼前的是沧县奋力奔跑的坚实足印——
今年1月至7月,沧县工业增加值增速8.2%,在去年遭遇疫情的不利情况下,服装服饰和红枣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全年增速分别为19%和14.3%,今年还将再攀新高;
目前,沧县已有8家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万元,纳入培育库企业62家;
去年,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发明专利78项,比2019年增加36项;
……
如今,沧县除了在石油钻采及装备制造、线路板、食品、包装、汽车配件五大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外,还全力实施“一轴、双核、多区”联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产业之城”“科技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
科技领跑赛道 高新企业成工业“精英梯队”
60%的水、40%的高分子结构,将原有的油性分子改为水性分子——这种应用于涂料中的新材料配比已完全达到国家环保标准,但沧州冀春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团队还在不断改进配方,力求让它环保、环保、再环保。
科技创新,为这家高新技术化工企业注入动力。
2017年建厂,如今年产能15万吨,35岁的总经理刘华亮伴随它成长。河北工业大学化工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刘华亮放弃稳定的国企工作,将目标锁定在冀春集团新领域——化工新材料研发。
公司获得的7项发明专利中,刘华亮占了3项。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能抢占先机。
走进沧州冀春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现代化的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行,贴标、上盘、码垛……仅自动码垛技术,就节省人力10余人,提高了生产效率。
由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沧州冀春新材料有限公司试图掌握产业链上游技术的主导权。公司每年的研发资金投入达到总收入的10%,并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一批高学历、思维活跃的“80后”“90后”已成公司研发团队的主力。
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正快速重塑沧县经济增长格局,一批高质量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乘势而起。
目前,沧县有高新技术企业5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机构1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产业集群内研发机构50家,占全部企业的76.9%;专精特新企业14家,占全部的77.7%;集群内规上企业100家,占规上企业总数55.3%。
在科技的助力下,新兴产业乘势而上。经过多年发展,沧县药包材产业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药包材生产基地。
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全部采用自有技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能规模化批量生产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生产的玻璃管、玻璃安瓿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疫苗、生化药、血液制品等药品外包装,与上药集团、石药集团等国内300多家制药企业达成合作,被选为欧洲药典法定标准品包装,也被北京生物新冠疫苗、康希诺新冠疫苗选为包装材料供应商。2019年,DMF被美国生产疫苗的巴克斯特公司激活,标志着公司产品获得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沧州永康医药用品有限公司以检验、化验仪器设备和医用一次性耗材为特色,其自行开发的“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科技含量高,已通过欧盟CE认证。目前,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2020年,公司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病毒采样管的研发、测试、审批、投产,为全国各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承接京津冀 “搬”来服装城打造“梦工厂”
这是一个“建在市场里的服装城”。
在这里,产业服务、服装设计研发、面辅料一站式采购、金融服务、物流服务、营销服务、品牌塑造、会展服务……每一处,都精益求精,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络绎不绝的采购商。
出沧州市区,东行15公里,沧县沧东经济开发区内,一个从北京“搬”来的服装城落户这里。4年前,这里还是荒地,如今,建起了占地3万亩、总投资536亿元的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73座现代化厂房、560多家北京服装服饰生产加工企业,从200多公里之外的北京搬到这里,干得风生水起。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投资和体量最大的轻工生产项目,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与位于高新区的明珠国际商贸城220万平方米终端卖场相呼应,致力全产业链承接,联手打造服装“梦工厂”。目前,已签订入驻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的北京服装加工企业4000余家,8000家北京商户入驻商贸城且无一回流。北京批发市场和服装加工这棵“大树”逐渐在沧州扎根,沧州也由此成为北京疏解服装经营和加工商户落户最多的承接地。
从精织一块布到再造一座城,沧州明珠国际生态新城项目涵盖服装产业全产业链条,能够完全承接京津地区服装产业的转移,更将助力沧州成为中国北方、甚至世界的时尚服饰产业之都。
9月24日,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将迎来第四届河北省时装周,吸引八方来客洽谈合作,为提升服装品牌和设计水平搭建了商贸平台。
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作为沧县五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近几年,借助省、市各项惠企扶持政策,沧县强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再提速。
放眼沧东经济开发区,如今已是充满希望的时尚服装产业发展的热土。沧州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项目规划的蓝图正逐步落实,2万亩综合生产加工园区、1万亩生活配套园区,4000余家加工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占地500亩的沧东物流园已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的轻纺产品展示中心已装修完毕,正在交付使用……至此,北京服装产业集聚所需要素都在沧州“集结完毕”。
传统产业升级 一颗红枣撬动一条产业链
“八月十五枣落竿”,近日,沧县崔尔庄镇广鑫红枣种植合作社迎来收获时节。金丝小枣枣林间,一颗颗小枣缀满枝头,红的、青的,香甜扑鼻。枣农们穿梭其中,一竿落下,满地通红。
一边丰收在望,一边较早成熟的红枣已被收入沧州广鑫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分类、清洗、高温杀青、烘烤、回凉,红枣干、红枣片……变身后的红枣口感好、易保存,身价立刻提升。
“现在正值旺季,订单都接不过来。”正在打包发货的武俊红说,她是崔尔庄镇南王大村的村民,家中有500多棵枣树,被土地流转到合作社。除了种植分红外,武俊红和丈夫还在广鑫食品公司打工挣钱,一年得有10余万元的收入。
不止广鑫食品公司一家。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崔尔庄镇红枣经济已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实施订单农业,有效解决了枣农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充分发挥了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产业化经营还带动了包装、运输、农资、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全县从事小枣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的达10万人。
近几年,仅靠红枣加工已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广鑫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崇治积极扩宽产品范围,由单一的红枣加工,扩展到品种多样的干果加工,包括核桃、葡萄干、巴旦木、香蕉干等近10个品种。
应势而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沧县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小枣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使食品产业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轨道。经过传统加工或深加工,金丝小枣被制成蜜枣、枣片、脆枣、枣罐头,产品被销往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及家乐福、燕莎等大型商超,并在全国40多个城市设立专卖店,出口产品更是远销到东南亚、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沧县食品产业已形成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工业体系。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崔尔庄镇、高川乡、杜生镇等乡镇,拥有好想你枣业、美枣王公司、全鑫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
截至去年年底,沧县拥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300多家,规上企业23家,从业人员2.7万余人;2021年第二季度,沧县红枣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为41.7亿元,增速为26.3%,预计2021年末红枣食品产业集群营业收入100.1亿元,预计增速为22.5%。
其中,沧州美枣王食品有限公司拥有现代化的生产线及高标准生产车间,为多家著名食品企业代加工产品。去年采购农户红枣8500多万元,带动5200余户农户致富。
沧县思宏枣业公司以“绿色健康、诚实守信”为经营理念,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比16%,先后在沧州和新疆和田建立红枣生产基地,生产的“枣夹核桃、每日坚果、芝麻枣、什锦枣”等系列产品,占据国内枣制品市场较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