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5日
第06版:06

绿色革命 擦亮农业底色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日前,《“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发布,这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农业如何绿色发展作出系统安排。

绿色,是农业发展的底色。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绿色革命。近年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我市正从节约资源、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发力——

生产方式绿色化 废弃物循环“新生”

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不少人把目光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进任丘绿丰再生物资回收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小麦秸秆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新生”,变身成秸秆纤维原料。

“别看小麦秸秆在地里没人要,但加工成秸秆纤维原料后,造纸厂、蛋托加工厂都抢着要。”公司负责人冯双华说,公司从创办以来,就在小麦秸秆原料化应用上做文章,每年麦收时,都要在任丘及周边300公里范围内收购3万吨小麦秸秆进行加工。当前,公司正在建设二期10万吨生产线,预计明年底投入生产。

除了原料化应用,秸秆还能变身饲料、肥料、能源及基料。当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7%以上,成为绿色循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今年,我市还专门出台《沧州市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21-2023年)》,明确到2023年,全市秸秆要基本实现全面综合利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主体带动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此外,多部门还联合制定《沧州市秸秆综合利用支持政策清单》,在项目、财政、税收、土地、科技等方面大力支持秸秆综合利用。

养殖污废,同样在变废为宝过程中,为绿色循环农业贡献一份力量。

以良种繁育、生猪养殖为主营业务的海兴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每天要产生200余立方米粪污。践行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理念,公司大力推行畜禽粪污综合化利用,通过沼液还田,构建起“养殖——沼肥——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在此模式中,粪污经过厌氧发酵变成沼液,到了施肥季节,通过支农管网施还农田。依托种养结合模式,牧原公司已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率100%。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周边农田推广“沼液还田、节约化肥”作物减投技术,每亩农田能减施化肥30公斤。

如“牧原”一样,在我市,还有不少养殖龙头企业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着力点放到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上。在种养环节,导入绿色栽培技术,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进度,推广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发展。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小水滴也能办大事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树立节约集约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才能提升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市水资源紧缺,农业又是用水大户,节水,一直是各级各部门及农业经营主体研究的重点内容。近些年,不少地区根据自身情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节水灌溉,既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又提升了效益。

来到青县根枝叶种植基地的大棚,合作社负责人刘印树正忙着给甜瓜秧苗浇水。不过,说是浇水,棚里却看不到哗哗流动的明水,只在每棵秧苗根部,印出一小片水渍。

“大水漫灌,费水费肥,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早就过时了。现在,俺家大多数棚里都用上滴灌了。”说着,刘印树指向地面的黑色管带。

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滴灌带穿梭在秧苗下,好似“毛细血管”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灌溉网”。

通过低压管道将灌溉用水和肥料用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既防止了沿途渗漏,也没有表面蒸发,实现了节水、节肥。“平均一个生长季,滴灌可节水60%左右。”

设施蔬菜实现了用水的精准可控,大田种植,同样没有在节水上“掉队”。

南皮县张旗屯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周边,宽阔的坑塘波光粼粼。美景宜人,合作社负责人宫经涛却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这些由降雨引蓄的地表水,是合作社3000多亩土地冬春灌溉的“大水库”。

利用自然降水灌溉,宫经涛也不忘精打细算。为了节水,近两年,他还引入了智能化地埋伸缩式喷灌和卷盘式桁架淋灌设施。

“喷灌小巧轻便,喷出的是水雾,就跟下小雨似的。淋灌机在两翼上安装喷头,喷淋灌溉,喷出的也是水雾。”他说,采用喷灌、淋灌这样的均匀灌溉方式,可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实际操作数据显示,使用喷灌、淋灌,一亩地只需30立方米水,节水量可达50%。

调整产业结构 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

向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市不少地区不断提升“绿色颜值”,将农业与食品加工业、生产服务业等融合发展,建设起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一二三产业实现绿色升级。

黄骅市常郭镇中泊庄村,种植冬枣3000余亩,森林覆盖面积达80%以上。依托林果产业,中泊庄村向农旅产业延伸,建起生态园,设立了农耕体验区、采摘观光区、垂钓休闲区等多个游玩区,既为市民们提供了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又在绿色生产中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近几年,这样的乡村越来越多。借助原有种植基础,向绿色生产转型,构建起集特色种植、绿色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

不少现代农业园区,同样瞄准低碳循环发展,通过完善园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迈上了种、养、销一体的绿色之路。

金秋,黄澄澄的玉米是献县段村乡最亮丽的风景。不用多时,这些玉米就将被运到献县乐寿现代农业园区的饲料加工厂,生产出备受肉鸭喜爱的“口粮”。

这只是乐寿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化发展的一环。

不断向养殖、加工等产业延伸,目前,乐寿现代农业园区已形成了玉米种植—种鸭繁育—饲料加工—肉鸭养殖—屠宰制坯—熟食加工—食品和餐饮门店连锁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绿色、安全生产。

中捷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乳业,逐步形成“畜—乳—饲—肥—田”五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海兴现代农业园区以“万亩森林公园”为基础,构建起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在我市,种、养、销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正成为不少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潮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要素投入精准减量、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绿色转型。

2021-09-15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5157.html 1 绿色革命 擦亮农业底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