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高 菁
很多时候,辛景超会觉得自己是个自私的人——父母住院、女儿高考、丈夫手术……这些年,家里大事小情,她都没帮上什么忙。
但在别人心里,辛景超却是最无私的那一个。
43岁的辛景超是一名医生,在黄骅市骅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副主任。和其他医生相比,她不必经常面对生离死别,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件轻松的工作——这里担负着23.8平方公里内近12万居民的疫苗接种和老年慢性病体检等工作,而卫生服务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全算上也只有60多人,其中医务工作者只占六分之一。
每天早到一小时
来体检的老人大都知道,骅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时开门,但辛主任7时左右就会到,提前为他们录入信息。
每天早到一小时,这几乎成了辛景超和老人们不成文的约定。
“老人们空着肚子来体检,耽搁久了对身体不好。我早到1小时,提前做好检前工作,这样老人们就能早点儿体检、吃饭了。”辛景超说。
23年前,辛景超实现了儿时梦想——穿上了这身白大褂。从那天起,“仁心仁术”4个字就像血液一样融入了骨子里。
6月的一天,一对老夫妇过来体检,但因为已经吃了早饭,只能作罢。
辛景超知道后,向老人讲解了体检前的注意事项,邀请他们第二天再来,并留下了联系电话。
没想到,第二天下起了大雨。“雨天出行不方便,老两口儿可千万别因为又体检不了着急。”辛景超拨通了老人的电话,开车把老人接了过来……
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琐碎而又辛苦。除了体检、疫苗接种等医疗工作外,辛景超还得入户为辖区老人发放体检单。
上楼、下楼、敲门、问好……一天下来,辛景超腰酸背疼、口干舌燥,微信步数最少的时候也得1万多。
其实,像发体检单这种事,辛景超是可以不去的,但卫生服务中心人手紧张,“多一个人去,就能早一天发完,老人们也能早一天过来体检。”
想变成“千手观音”
“你好,请扫码、测量体温。”一转眼,辛景超到黄骅客运站疫情防控检测卡点值勤已经一个多月了。
一年多来,这已经是辛景超第四次穿上隔离服了。
对进出车辆、人员逐一排查,测温、查证、验码、登记……尽管已是9月中旬,但闷在厚厚的隔离服里,辛景超的皮肤经常被汗水泡得发白。
这段日子,辛景超值勤卡点和卫生服务中心两头跑,恨不得变成“千手观音”。
她工作起来不要命,认识的人都知道。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华夏大地,辛景超主动报名,来到黄骅南高速路口值勤。
夜晚寒风刺骨,裹着3层棉大衣也无济于事。
为了让其他人少遭罪,辛景超总是抢着值夜班。可很少有人知道,她刚做完甲状腺癌手术,还是个病人。
在值勤点上,辛景超一忙起来就忘了吃药,好几次险些晕倒。即便如此,她也没缺过一次勤。
“不救人穿什么白大褂?”
“我是一名医生,不救人还穿什么白大褂?”辛景超时常这么说。
可为了这句话,辛景超舍弃了许多。
去年辛景超在防疫一线值勤时,母亲正住院化疗。“按理说,这个时候,当儿女的是一定要守在跟前的。可面对疫情,我不能为了自己而让别人去冒险。”
8月初,辛景超的丈夫住院取钢板。就在这个当口,她接到通知,要组织人员去防疫一线值勤。“我知道这是个苦差事。所以,就算家里有特殊情况,我也得去!我是医生,更是党员,这个时候不上,什么时候上?”
……
辛景超永远把工作摆在第一位,但她并不是铁石心肠。
对于家人,辛景超满心愧疚。她时常会为这样的选择责备自己,一有时间和机会,就竭尽所能去补偿家人。
这段时间,她白天在一线值勤、在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群众,到了晚上,就到医院陪护丈夫。
生活中,辛景超有很多角色:妻子、女儿、母亲。但面对工作,她只坚守一种身份——医生。“累,特别累!但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的话,我还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因为我是党员,因为身上这件白大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