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大姐,你的米饭,不够再盛。”秋日的清晨,我坐在家乡东光的一家早餐店前,热情的店主笑盈盈地将一碗米饭端到我的面前。
“肉是要肥的还是瘦的?”
“瘦的。”
“好咧!”
早餐大米饭小炖肉?对!没错,就是早餐!俗话说得好,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东光人自创的这道大米饭小炖肉,百吃不厌的美味,已有几十年历史了。
伴随着店主娴熟的动作,拇指大小的肉丁齐刷刷从高压锅飞奔到瓷碗里,急急赶来相会的还有嫩嫩的豆腐、圆圆的肉丸和筋道的粉条,一小撮嫩绿的香菜碎和炸好的辣椒段也挤来凑热闹,一大勺浓香扑鼻的肉汤最后来报到,一碗东光人的饕餮早餐就这样齐活了。这一碗红烧的炖肉,绿的香菜,白的豆腐,粉的肉丸,红的辣椒,光这颜色就诱人垂涎,那挡不住的香气,更叫人胃口大开。
大米饭小炖肉店,东光小城不下几十家。创始人是1988年开始在火车站出摊的鲁建强师傅。我最喜欢他家的小炖肉,味道纯正,香烂而不腻。
选取上好的猪肉,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公分左右的丁,肥瘦掺杂,放上精心搭配的独家香料秘方,提前一夜用高压锅炖好。炖好的肉香烂可口,特别是那带着点肉皮的小肥肉丁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味道真是美极。小炖肉搭配水豆腐,东光人巧妙地把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结合在一起,上演了一场肉香与豆腐的相恋,肉的浓香软烂,豆腐的爽口滑嫩,挑战着人们的味蕾,再搭配上纯正筋道的红薯粉条和嫩绿的香菜,让人大快朵颐,百吃不腻。
这一顿硬货下肚,用东光人的话说就是,“真顶劲啊!”一直到中午肚子都不会觉得饿。这里边还有个小秘密:米饭管饱,不够再盛,添饭不加钱。这也许是人们青睐这一美食的另一个原因吧。吃饭管饱是什么概念?就是回到家里的感觉啊。朴实的东光人给“回家”做了一个最完美的诠释。听着乡音,品着地道的家乡美食,那才叫回家。
东光美食众多,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有西街的老豆腐。西街有两家老豆腐店,一家以特有的炸酱配料有名,位于老浴池附近;另一家西行20米,以高汤和辣椒烧饼让人惦记。两家店虽都简陋,但每日清晨食客云集,店内店外的桌上人头攒动,低头喝汤,大口吃饼,无论凛冬炎夏,雷打不动。每每有沧州同学好友回东光,便约我直奔这家有特色炸酱的老豆腐摊,大快朵颐地就着小米面窝头喝上两三碗,然后惬意地拍拍鼓鼓的肚皮示意我:“合账吧。”十几块钱就把老友照顾得舒舒服服。她咂摸着嘴说,沧州的豆腐脑虽然也不错,但汤汁黏稠,喝不上口,唯有家乡这种骨头清汤带有炸酱香味的老豆腐是心头所爱。我则钟情另一家老豆腐摊的辣椒烧饼,细细的青绿辣椒丝叠加在脆热的烧饼里,带着微辣的鲜、香、咸,唤醒了沉睡一夜的味蕾,让人食欲渐开,不能释手。
东光不仅有诱人的早餐,还有闻名远近的全卤面。凉面是炎炎夏日百姓餐桌上常见的吃食,但东光全卤面吃法尤其特别,一份面条能摆满整整一桌,场面极其壮观。东光全卤面将家常饭菜与味道单一的面条相结合,搭配出了能够满足不同口味的多种酱卤。除了卤,还有一大桌子的配料:黄瓜、胡萝卜、白菜、豆角、火腿、辣油、蒜末……所有配料,都是为了一碗面而来。一份菜码丰富、蘸料齐备、荤素搭配、色彩艳丽的全卤面,精美至极,像是一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的艺术品。但真正等到面条入口之后,似乎一切又都归于平静,因为这种质朴的手擀面味道过于熟悉,分明就是一种家的味道。
东光美食数不胜数,说起高大上的硬菜,自然少不了连镇烧鸡。正宗的连镇烧鸡店家是李家,由连镇“李小辫”创于清代,因此又称李家烧鸡。李家烧鸡制作方法考究,配以多种名贵中草药,辅以陈年老汤,烧鸡出锅后颜色殷红,鲜嫩味美,肉烂脱骨,用手一抖,鸡的骨肉即可分离,香气四溢,素有“中华第一鸡”的美誉。相传清代大学士纪晓岚17岁迎娶夫人马月芳(东光县城马氏家族人)时,其岳父马永图曾将李家烧鸡作为礼物赠予纪晓岚。纪晓岚品尝后怒赞其美味,遂将李家烧鸡作为贡品送给乾隆皇帝品尝,深受赞赏。与李家烧鸡相配的餐桌美食还有连镇五香花生米,如今王记的五香花生米已被列为县级非遗项目。创始人是连镇三街的王金忠。他家制作的花生米以“酥、香、脆”为人称道。
米饭炖肉、窝头老豆腐、全卤面、连镇烧鸡、花生米等美食,带有鲜明的运河色彩和东光特色。特别是产于运河水系的连镇烧鸡,是运河流域东光饮食文化的代表,通过小吃人们可以领略东光民间饮食古朴醇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