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汝汀 通讯员王卫刚 薛勇新)“船首吃水左侧13.06米、右侧13米……”日前,石家庄海关所属黄骅港海关关员站在码头上,对电话里的“菲特”轮大副传递计重数据。
没有登船检测的关员,是如何获取船舶数据、进行水尺计重的呢?原来,他们借助的是会飞行的“眼睛”——无人机。关员通过手持终端操控无人机,查看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快速获得所需数据。这不仅有效节约了时间和精力,也使得检测数据更加精准,还有利于减少人员接触、配合疫情防控。
“黄骅港海关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先后获得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无人机、便携式水尺观测仪等相继应用于现场监管。”黄骅港海关副关长李朝阳说,黄骅港海关利用数据资源提前研判风险,做到“一船一策”,积极推动“不见面作业”模式,运用科技手段高质量做好疫情防控和现场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