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2日
第06版:06

国学小课堂 乡风大舞台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周末下午,刘红娜早早就和孩子来到了村党群服务中心。

“自从俺村的公益课堂开课以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孩子听课。坚持听课,不光孩子学到了知识,我自己也很受教育。”刘红娜说。

刘红娜是黄骅市官庄乡后吴庄村村民,她说的公益课堂,是后吴庄村“两委”今年开办的国学公益课。课堂上,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共上一堂课,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老师讲解生动细致,大家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与老师互动,踊跃回答问题。

“每次活动,都会吸引数十位村民前来学习。年长的已过六旬,年龄小的刚满7岁,现在孩子们已经学完了《三字经》,正在学习《大学》。”后吴庄村党支部书记蔡华明说。

蔡华明是一位“90后”,一直热衷于国学文化学习。今年后吴庄村“两委”换届,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进行村庄精神文明建设。

“我的老师热衷国学文化传播,我看到她在朋友圈经常分享国学文化,受益匪浅。就想到在村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把国学搬到课堂,让仁、义、礼、智、信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说干就干,今年5月,他当即行动起来。一方面,联系老师,不远几十公里接来村里授课;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在周末闲暇时参与到公益课堂中,体验国学文化的内涵。

“上了一段课后,带着孩子学习的家长比平时更多了,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还为家长与孩子们专门设计了传统礼仪知识课程,拉近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让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蔡华明说。

以公益课堂为根据地,蔡华明还播放动画视频讲解防溺水知识,让孩子们充分了解个人水上安全注意事项及溺水事件中自救互救的方法。

短短4个多月,后吴庄的公益课堂已开展了十几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村民们的精神风貌也在无形中改善。

“别的不说,现在上课,大家都比着谁早到,再也没有以前拖拉懒散的影子了。村里有啥事,也都积极响应,众人拧成了一股绳。”蔡华明说,国学公益课不仅让村民们学到了知识,还为后吴庄村吹来了文明村风。“今后,这项活动会一直办下去,让基层公益课堂成为俺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舞台’。”

2021-09-22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5689.html 1 国学小课堂 乡风大舞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