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一词最近引发热议。其实,“农民工”的叫法,本身并没有歧视色彩,对于尊重与理解“农民工”的人来说,这永远是个光荣的称号,而对于心存偏见的人来说,无论称谓如何转变,依然拯救不了他们跑偏的三观。与其为了称谓纠结,不如给予“农民工”群体更多实实在在的保障,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升幸福感。
最近正值农民丰收节,各地都在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农民的丰收成果,来自各行各业的网友也纷纷发表祝福语,向勤劳致富的农民朋友致敬。广阔壮观的丰收盛景,向世人展示了更加智慧、更有技术的新农民形象。农民工同样如此,他们走出农村服务城市建设、辛勤奋斗的同时,也在城市发展中不断提升能力,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工。因此,“农民工”的称谓早已成为这一群体的象征,在很多农民朋友都不介意这个称谓的情况下,旁人或许无需玻璃心。不改称谓、让更多人读懂这个称谓的意义,才是对农民工最大的尊重。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壮大,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给予农民工政策上的鼓励与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也为他们带来了工作和生活上的更多便利。有自己的艰苦奋斗,有政策的兜底保障,每个农民工都在用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财富。社会对待“农民工”的看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他们并不是一些人眼中生活凄惨的“弱势群体”,而是完全有能力经营生活的打工者。
有时候,伤害不只来源于赤裸裸的歧视与排斥,还来源于建立在个人优越感之上的“盲目同情”。前段时间,一位农民推车去城里卖水果,夜深了还没回家,有路人询问,农民回答“两个孩子都要上学,多挣点钱”。父亲为了孩子深夜还在工作,的确让人感动,但因为他的农民身份,这件事在网上被过度解读。“这才是真正的父爱!”“大家买光他的水果吧!”……网友们的狂赞来势汹汹,却忘了理性思考:哪位父亲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在努力奋斗呢?只有深夜卖水果才算是真正的父爱吗?部分网友的赞美,多多少少是掺杂了优越感的同情,人家只是卖个水果而已,未必想被标榜到如此高度,适度收起泛滥的同情心,也是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