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8日
第01版:01

闪耀世界的文化瑰宝

——写在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之际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杨志兴

今天,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石家庄华丽登场,来自世界各国的杂技艺人们将用他们精湛的演出,在线上线下送上一场场杂技盛宴。

从1987年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省会石家庄亮相,到2009年第十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设立沧州会场,再到今天线上线下精彩互动……作为中国杂技艺术领域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艺术赛事和文化节庆活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日俱增,和法国“明日”“未来”杂技艺术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称为世界三大杂技赛场,成为沧州向世界展示的一张本土文化名片。

“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作为中国杂技艺术发祥地和世界杂技的摇篮,吴桥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在《史记》《汉书》等史籍中,就记载着古冀州“蚩尤戏”“角抵戏”等艺术形式,这便是杂技的雏形。从春秋以至汉、唐,杂技逐渐兴盛。1958年,吴桥小马场村曾出土一件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壁画,画中呈现了倒立、转碟等杂技动作,为吴桥杂技的历史传承提供了实物佐证。

以大运河为依托,千百年来,吴桥人带着绝活奇技走南闯北,将吴桥杂技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这首流传至今的杂技“锣歌”,就是对这种场景的生动描述。

直到百余年前,一大批吴桥杂技艺人走出国门,远赴各大洲交流演出,让吴桥杂技名扬世界。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市众多杂技艺人在世界各地成立杂技团体,其中吴桥籍孙凤山为团长的“北京皇家大马戏班”和孙福有为团长的“中华大马戏团”举世闻名。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欧十四国,每到一处接见华侨时,总有吴桥的杂技艺人,周总理欣喜地说:“吴桥不愧是杂技之乡!”

这一批批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使者,让杂技成为向世界展示沧州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一条连接中西方的文化纽带。而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则是这条纽带上最耀眼的明珠。从1987年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一路走来,既有欢声笑语,也有坎坷艰辛。但随着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连续举办,越来越多的杂技艺人将目光锁定到中国,要到这个“东方杂技大赛场”展现独特杂技魅力,角逐金狮奖。

34年来,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节目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亮相。惊险刺激的杂技、诙谐幽默的滑稽、神奇百变的魔术、精彩纷呈的马戏……每个节目都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杂技艺术的魅力。 (下转第八版)

2021-09-28 ——写在第十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之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6212.html 1 闪耀世界的文化瑰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