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30日
第01版:01

田地如何成为村集体的“造血神器”?

——青县木门店镇党建引领“百亩田创收5万元+”模式探析

本报记者 周 洋 本报通讯员 边贵成

村资源单一,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自我造血功能有限,就很容易在乡村振兴战略面前显得“内力不足”。针对此,我省提出,今年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要达到70%以上,我市更是提出了今年“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全覆盖的目标。

近年来,青县把推动土地流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其中,木门店镇作为这个县的试点,按照市委和县委要求,坚持“以党建引领促集体增收、以集体增收促党建提升”双向互动,探索出一条“集体种百亩田,创收超5万元”的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子。此模式引起了相关领导的关注。

农业农村发展“痛点”倒逼基层党组织改变

地处于青县、沧县、河间和廊坊大城四县交汇处的木门店镇,是一个传统农业乡镇,没有啥主导产业,工业方面不强,受气候影响,农业方面基本上也是以小麦和玉米等传统种植为主。

即便如此,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几大问题在这个镇里也日益突出。

“现在的年轻村民,都不甘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二代’,再过几年,耕地由谁来种?”在采访中,很多村干部和村民向记者倒“苦水”。“村里种地的都是一些50岁以上的老人,现在的‘80后’‘90后’基本上都不种田,也不会种田。”前吴召村六旬农民王培举说,“收入少、受累多、不体面”,受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年轻人“种地养家、靠田增收”的观念越来越淡。“比如种一亩地玉米,精心呵护,到收的时候也就赚个五六百块钱。现在的年轻村民,都往城里奔,打工的收益更高。”很多村民说。

同时,小农户分散经营成本高、效益差,耕地面临撂荒、非农化等风险。每年可以收获小麦和玉米两季,但当地农民大多只在春天种一季玉米,秋天收获后大量耕地就撂荒,鲜有再种植一季小麦的。“在我们村,基本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不愿种地,种小麦成本太高,除去浇水的费用,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基本上赚不到钱。不少农户干脆把自家土地转给亲戚种,每亩地象征性收取一二百元。”后吴召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江说。

“其实最让我担心的是村集体经济的问题。”木门店镇党委书记刘建中说,镇里以农为主,大部分村没有老厂房、老学校、机动地出租,集体增收“躺赢”的资源没有,“经营”创收的门路难开。“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下转第八版)

2021-09-30 ——青县木门店镇党建引领“百亩田创收5万元+”模式探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6631.html 1 田地如何成为村集体的“造血神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