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30日
第07版:07

借力“三基”建设年 拓宽产业振兴路

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李 娜

大成公司屠宰车间

鲜梨采摘

精心管理

保森蓄牧肉羊养殖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孟村回族自治县以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不遗余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多元增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村产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推广现代化养殖、蛋禽良种繁殖、特色果木种植、现代化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并在政策、资金上进行大力扶持,在科技富农上搭建好平台,让乡村振兴有了有力抓手。

“六链”模式 提升农业效益

清晨5点,天刚放亮,位于孟村回族自治县高寨镇的大成食品(河北)有限公司的电宰加工厂就已开工。满载着鸡笼的货车进进出出,此起彼伏的鸡鸣唤醒了忙碌的一天。

另一边,屠宰车间里,一系列处理后,一只只肉鸡被分割、包装、入库……

“现在公司每天可屠宰8万多只肉鸡,产品直销北京、天津及河北各城市的超市专柜。”公司负责人吴飞说。

与电宰加工厂相隔不远的饲料加工厂内机器轰鸣,经过破碎、混合、制粒后的饲料被包装成袋,将被运往各个养殖场。

饲料加工、鸡雏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目前,孟村大成牧业现代农业园区已形成了“肉鸡一条龙”产业链经营模式,不仅能最大程度减少饲料原料及鸡苗价格上升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能够从源头开始,对整个养殖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食品安全。

依托大成公司,孟村肉鸡养殖逐渐形成了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等“六链”模式,有效推动了养殖产业不断壮大。

招商引资建好产业链。台湾大成公司项目投资5亿元,发展肉鸡养、加、销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龙头+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起 “五统一、三固定、一稳定”(统一进雏、统一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结算,鸡雏价格、饲料价格、回收价格固定,养殖户养殖利润稳定)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养殖风险。全县肉鸡常年存栏量550万只,年出栏3000万只。

创新机制补强产业链。从机制创新入手,联合大成公司定政策、降门槛、筹资金、真扶持,充分调动农民肉鸡养殖的积极性。一是财政补贴和贴息,把资金直补和贷款贴息结合起来,扶持资金达到了建棚总额的50%,降低农户投资肉鸡养殖门槛。二是基金撬动贷款。建立起政府、银行联手扶持产业发展的机制,财政设立500万元风险保证金,作为肉鸡养殖项目贷款担保基金,累计贷款额度达到1940万元。三是争取政策扶持。争取中央产业强镇项目资金1000万元,对规模化养殖小区基建投资补贴40%,建设3万只的养殖大棚22个,为肉鸡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政府推动壮大产业链。抓住联接公司和农户的关键环节,为合作社注入60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合作社资本达到1.2亿元,推动肉鸡养殖业发展到全域,并推行股份合作制,把肉鸡养殖和资本运营结合起来。推动困难家庭承包地统一流转,通过土地租赁等形式集中发展养殖小区、扩大玉米等饲料种植规模,增加群众土地收入。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监督建设的要求改建棚舍,实施立体化养殖,使肉鸡产业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集成发展延伸产业链。依托大成公司肉鸡加工,通过宣传发动、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多节点、多环节布局产业项目,形成了玉米种植—饲料加工—孵化育雏—肉鸡养殖—屠宰分割—食品加工体系化产业链条,围绕防疫灭病、成鸡出栏、粪便处理、活鸡运输等成立专业化组织,把产业链条织密拉长,促进了产业集成化发展。

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产业扶贫的根本保障。孟村与河北农大联合建立科技驿站,以科技助推养殖成效和肉鸡品质。与大成公司合作推进品牌化建设。公司产品通过ISO22000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认证,在行业内率先实行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系统,推进高质量发展,赢得了广阔市场。孟村肉鸡产品进入京津沪宁主流市场,与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打入29家大型商超公司,科技提升了产业龙头竞争力,必将增强产业链条的带动力。

整体吸纳融入产业链。一是全产业链吸纳就业。从孵化育雏到食品加工,全产业链吸纳劳动力就业3100人,年人均打工收入达到 3.5万元。二是股份合作收益。扶贫资金以全县所有困难群众股份形式入股合作社,股本产生利润实施二次分配,80%用于村级公益岗位工资支出,20%用于村集体收入对无劳动能力人员实施救助或用于村级小型公益事业支出。村级公益岗位共吸收就业1471人。三是土地收益。建设养殖小区,发展饲料种植基地,共流转土地4.5万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年可增收400至1000元。

肉鸡产业化“六链”模式,让群众真正成为挣薪金、分股金、收租金的三金农民,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2.3亿元,累计扶贫收益3231.27万元,带动困难群众年均增收4580元。

特色龙头 领衔产业发展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许村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百亩梨园内,“新梨7号”金灿灿的梨果挂满枝头,个个圆润饱满、香气扑鼻,颇为诱人。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新梨7号’是新疆库尔勒香梨和早酥梨杂交培育而成的早熟梨品种,上市比传统的鸭梨能提前一个半月,梨果品质好、耐储存,一般放到明年的‘五一’没有问题。”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张玉龙看着满园景色,不禁喜上眉梢。

张玉龙介绍说,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梨7号”由果品公司上门收购,小小梨果成了社员们的“致富果”“幸福果”。2017年,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园,在河北农业大学梨果专家的指导下,科学种植,精细管理,今年300亩“新梨7号”预计产量达到35万公斤,收入超500万元。果农有了丰厚的收益,周边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众多游客慕名前来,体验采摘乐趣,感受丰收的喜悦,曾经的贫困村已经走上小康路。

在今朝家庭农场,红色浸染了冬枣,也染亮了农民的笑脸。今朝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金钊介绍说,冷棚的冬枣刚刚成熟,很快就能采摘了,每年这个时候来采摘的游客都快接待不过来了。

了解这里的人知道,若是六七月来,还能见到更令人新奇的景象。一个个冬枣套上了袋子,好像穿上了一层保暖衣,这些暖棚中培养的冬枣,由于提前3个月上市,身价金贵,一公斤能卖到100元。

张金钊介绍说,为了进一步提高冬枣的品质,他们引进了二代冬枣品种和冬枣管理新技术。新技术给冬枣套袋是专门选用透气、透光、不透水的无纺布袋,这样可以减少外界污染,果实表面更光亮,皮更薄,并且能有效地减轻病虫危害,降低农药残留。去年,二代冬枣以其无与伦比的口感,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为打入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朝家庭农场拥有9个温室、12个春秋棚,让社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近年来,孟村大力推广现代化养殖、蛋禽良种繁殖、特色果木种植、现代化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并培树起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其中,孟村回族自治县现代农业生态园区,规划面积48000亩,跨孟村镇和辛店镇两个乡镇,园区功能结构布局为“一心、一区、四园、三基地”。

一心:园区管理服务与创新创业中心;一区:幸福美丽乡村示范区;四园:双万亩森林生态园、绿色生态蔬菜产业园、生态养殖循环农业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三基地: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优质冬枣标准化种植基地。园区2015年被省政府办公厅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精品园区。

孟村回族自治县大成畜牧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建成电宰加工厂一个、饲料厂一个、羽毛粉厂一个、孵化场一个、种鸡场3个、肉鸡养殖小区14个。园区主导产业为肉鸡养殖与加工,目前园区内有合作社8个进行经营。园区2017年被省政府办公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9年被省政府办公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区。

3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分别是饶安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宋庄子乡老农民现代农业园区、牛进庄乡保森现代农业园区。

孟村现有16家农业合作社,通过花果产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户就业增收,通过合作社+专家模式提高水果质量,通过订单农业保障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抢新机、闯新路、谋新篇、开新局。

产业当家 群众增收致富

几年前,村民刘福林承包了一个养殖扶贫棚,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现在俺和媳妇俩人就能照顾2万余只鸡,一年保守来说能赚个20多万元,这不比出去打工强吗?”刘福林笑着说。其实,前两年,他也曾从养殖中“出走”,自己在外开起了饭店。“市场不景气,没啥效益,还不如搞养殖稳定。”再度回归,他又向现代化养殖迈进,建起新型标准化立体养殖棚舍,将存栏量从原先的5000只扩展至两万只。

刘福林是靠着养殖过上好日子的诸多农户之一,如今,他的座驾已由面包车升级成了小轿车。

随着肉鸡产业的腾飞,当地农民的收益不断增加。

在2008年养殖产业发展之初,存栏5000只规模的养殖户,可获得1万元奖励并享受4万元贴息贷款。存栏3万只的养殖小区,由上级部门配套修建水、电、路设施;而存栏5万只的养殖小区,更是可获得政府奖励20万元。

政策上的利好,让养殖产业发展得火热,更为农户直接带来“真金白银”。

早在2012年,孟村回族自治县政府就整合扶贫资金以困难群众入股形式,与大成公司合作建设了5个现代化标准养殖示范场。养殖场建设完成后,由大成公司租赁用于自养,定期支付租金,年底用于入股困难群众分红。

2018年,大成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又承担起孟村回族自治县政府笼养肉鸡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孟村整合扶贫资金4688.8万元注入合作社中,由合作社负责建设养殖小区。小区建设完成后,合作社负责运营养殖,并与大成食品(河北)有限公司签订固定的加价回收协议,确保养殖场营运及收入的稳定。目前,已为全县困难群众分红1054.98万元。

辛店镇村民朱树奎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受益者之一。

多年前,他的儿子、儿媳因交通事故致残,70多岁的他只得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可岁数大了,就业一直是个难题。得知他的情况后,金孟园合作社为他提供了一份看门的活儿,一个月能收入800余元。

以产业带增收,园区内各经营主体也各显其能。

通过土地流转,使困难群众获取租金收益。辛店镇、孟村镇已有4个村、30户困难群众把土地流转给园区,每亩地每年可得900元至1100元流转金。

园区内56户困难群众和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自愿达成土地入股分红协议。2019年,56户困难群众总计分红两万多元。

此外,园区内3个合作社还对11户困难群众进行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每人每月可获得100元至200元资助。

“好日子就在眼前,现在谁也不发愁了。”大家纷纷表示,产业帮忙造饭碗,大伙儿不光口袋鼓了,过日子的劲头更足了。

2021-09-30 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李 娜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6658.html 1 借力“三基”建设年 拓宽产业振兴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