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1年10月01日
第05版:05

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市实验小学

分享为烈士寻亲故事

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撰文/杨静然 摄影/魏志广

少先队员为嘉宾佩戴红领巾。

学校小记者采访寻亲志愿者。

学生们听完讲座,举起标语表达心情。

寻亲志愿者王吉仓

寻亲志愿者白文岐

沧州日报记者杨静然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共和国72周年华诞之际,第八个烈士纪念日也已到来。自2019年开始,沧州日报联合志愿者发起了帮烈士寻亲的公益活动,目前已寻访到了20多位烈士的信息。9月29日,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市实验小学,为师生们讲述公益行动的过程和意义。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寻访故事,一位位碧血丹心的英雄儿女,一帧帧震撼人心的影像画面,讲者,意气风发、倾情动情;听者,深受教育、为之动容。

这是沧州日报读书会第一次走进校园,与师生一起分享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铭记精神 汲取力量

活动开场,5位少先队员走上舞台,为嘉宾系上红领巾。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实验小学老师王俊华演唱起《英雄赞歌》,威武雄壮的旋律,唱得人心潮澎湃。

“红色文化能够滋养孩子们的心灵,红色火焰能够点燃学生的理想信念。”正如实验小学校长杨丽萍所言,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今天的少年儿童将成长为强国栋梁、祖国的明天,他们的思想品德根基牢不牢、成长发展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今年以来,实验小学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他们邀请我市各条战线的100名优秀党员家长代表佩戴党徽,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宣讲党史。包括曾经的战斗英雄、工人、老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熟知党的历史,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

他们寻访党员先锋,有参加八省石油会战的雷桂芳,有获得铁道部一等功的王德明,有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的常玉华,有马兰精神的践行者苏树枫,也有大国工匠李德、全国劳动模范满维才、中国好人周希忠、全国道德模范王红心等。他们到鼓楼广场、胜利公园、圣基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有的则跟随党员先锋一起救助贫困家庭、帮助弱势群体。

他们聆听张学文、姚庆岐、高义等老人讲述军功章背后的红色故事;他们站在胜利公园,了解沧州解放的艰难历程;他们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红色火种在孩子们的心中熊熊燃烧,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寻亲人 慰英魂

热烈的掌声中,“帮烈士寻亲”志愿者团队成员代表走上舞台,随着大屏幕影像的播放,寻亲的一幕幕再一次在每个人的胸怀激荡、回响。

时间回到2019年,清明节前夕,《沧州日报》记者在翻阅网上新闻时,被一则新闻吸引:安徽七旬老人6年帮助7名烈士找到亲人,其中包括3名沧州籍烈士。

出于新闻的敏感,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的七旬老人年介涛。了解得知,2013年6月,陈集镇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烈士陵园落成时,集中迁移辖区内83座无名烈士墓,年介涛根据墓中写有烈士名字的砖块和印章,复原了18位无名烈士的姓名,并从此走上为烈士寻亲之路。

他说还有4位疑似沧州籍烈士没有找到亲人,希望通过媒体寻找线索。当年的4月5日,《沧州日报》迅速在头版刊出消息,许多爱心人士看到后马上加入进来。至此,由《沧州日报》发起的一场“帮烈士寻找亲人”的公益行动正式开启,由日报记者、爱心志愿者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所组成的寻亲志愿者团队成立。

紧接着,志愿者开始四处查找线索,盐山、海兴、南皮等地多方奔走。苦苦找寻下,2019年4月17日,年介涛来沧,对两地之间高度吻合的烈士信息进行确认;4月19日,“杨树林”“张锐海”“孙连汝”3名沧州籍烈士身份被确认,5名沧州籍烈士全部寻亲成功;5月28日,志愿者随12位烈士亲属赴皖祭拜;7月5日,海兴县孙金连烈士的亲属被找到;8月15日,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李铁连烈士身世之谜解开;2020年7月,沧州日报“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再出发,寻亲团队走访多个村庄确认了7位烈士的信息;烈士刘汉山的亲属找到;8月,为安葬在吉林省吉林市烈士陵园的刘庆格烈士找到亲属;2021年2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黄骅籍烈士刘思如的亲人被找到;2021年8月,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贾国栋烈士寻访到亲属……脚步从未停歇,“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仍在继续。

从2019年至今,志愿者几乎走遍了大半个沧州,还到过邯郸、石家庄、天津等地,他们寻访的烈士也从最开始的淮海战役扩大到了整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

至此,“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已经寻访了50多位烈士,26名烈士的信息被确认。

历史的天空,飞扬着无数共产党人的鲜活面容,除了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用身体堵枪眼的黄继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还有很多很多沧州的英雄儿女,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牺牲。他们的名字,值得每一位沧州人铭记。

红色血脉 薪火相传

河北海岳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为烈士寻亲志愿者代表王吉仓讲述了寻亲的坎坷过程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有的史料年代久远、信息不全,没有记载烈士的信息,我们只能到烈士的家乡各个村落挨个打听。”

他记得一位烈士的弟弟刘金柱说:“大哥要是活着,今年90岁。国家给过一点补助,父母用这钱买菜填补日子,我们都沾了大哥的光。那时穷,没法把大哥的遗骨迁回来,只能逢年过节时,给大哥添坟烧纸。”

张瑞海烈士的侄子说,大伯没有后代,家里连个烈属的名分也没有。每年过年的时候,都要供上大伯的牌位,向着淮海战场的方向,喊大伯,回家过年。

2019年5月,12名沧州亲属赴安徽集体祭拜时,王万洪烈士的侄孙王寿伟说:“咱家是军人家庭,我也是军人出身,二爷爷,您是咱们家的骄傲!”

“烈士的亲属们,很多生活在农村,但是说起离去的亲人,他们都觉得是为国牺牲,无上光荣。”他说。

52岁的白文岐讲述了寻找烈士许玉忠和齐秀亭的经过。乡亲们那句“寻亲志愿者真是不容易”让他感动许久。

随后,作为此次寻亲活动的文字记者,沧州日报渤海周刊部记者杨静然讲述了媒体在“帮烈士寻亲”公益行动中的作用以及记者的职责和使命。她说:“如果没有这次为烈士寻亲的活动,许多英烈的故事可能会一直尘封下去。”

让人感动的,除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还有志愿者们的故事。

他们工作忙碌,但为了帮烈士寻找亲人付出了很多很多。只要发现牺牲烈士的信息,他们就会马上投入其中。王吉仓是律师,工作繁忙,但多次与媒体一起寻访红色遗迹、烈士后人等。他买了数不清的历史资料,空闲时就查阅,就连工作途中,都不忘走访村落、打听消息;白文岐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研究,从帮烈士寻亲之初就一直跟随寻访队伍,一有线索,自己就开车过去寻找;文字记者作为志愿者一员,每次不但参与寻亲,还要拍摄影像,回来后第一时间整理资料,刊发文字报道。

安徽的年介涛老人,70多岁,一直在为烈士的事奔波操劳,8年里,帮助20多名淮海战役英烈魂归故里,被评为“中国好人”。

随着3位志愿者代表的深情讲述,现场不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大队辅导员张玉华说:“为烈士寻亲,告慰英灵是全民推崇英雄、学习英雄的真切写照,是对英烈红色血脉的赓续。我们要通过这种形式多样的行动,推动我校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扎实有效开展,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事迹。”

六年级六班的李明泽说:“我们要学会感恩,要以实际行动来感恩英雄、告慰英魂。”

读书会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合唱声中落下帷幕。

2021-10-01 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撰文/杨静然 摄影/魏志广 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市实验小学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6739.html 1 分享为烈士寻亲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