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01日
第06版:06

沂蒙,红嫂的家乡

张华北

初夏的汶河平静地蜿蜒东去,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路旁,鲜花翠草遮掩了起伏的红土地。杨树以挺立的身姿和密叶让那些苍老的石屋隐身,峻拔的银杏也以劲健的身形比肩。村前一座三孔石桥下小溪里莲叶密密,水面可见天上的浮云、水畔的柳枝。村头那一座红嫂的群雕像让人起敬,送子参军、救助伤员、缝衣送鞋、站岗放哨,阳光透过树荫照射着一副副坚定的神情。

踏石上行,那些大叶的橡树、小叶的槐,还有修长叶的椿、心形叶的香梨、柿子树,浓密组合中散放着温馨,苍苍里凸显出伟壮和坚毅。依山而建的小村,每一片石都留着山里人手温和老茧的碎屑。垒出平整的台阶、垒起结实的房舍。看似粗砺,每一块都是精心谋划下的摆放。出脊草顶下灰白的石墙,草檐下黝黑的格状宽窗。昔日世世代代村民繁衍生息的山村,今日已是沂蒙红嫂纪念地。

明德英,幼年的疾病夺去了她本该明亮的嗓音,贫穷的家庭又让她拿起了乞讨的木棍。她从岸堤村的土路走到横河村,嫁给了依然贫穷的汉子李开田。在李氏家族的一大片坟地旁安下了家,那个家就是尖顶覆盖茅草透风透雨低矮的团瓢屋,守墓的生涯延续了他们艰辛的生活。1941年11月的一天,也是日伪军铁壁合围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的日子,山东纵队司令部被包围,八路军指战员浴血奋战。一名小战士突围身负重伤,明德英将他藏进了窝棚,机智地支走了搜查的日本兵,用乳汁救活了昏迷的小战士。一年后,又与丈夫救护了浑身是伤的八路军小卫生员庄新民。七年后,明德英和沂蒙山区的贫苦山民一起迎来了解放的曙光。人民并没有忘记她,作家艺术家们把她的事迹写进作品,搬上舞台,一代红嫂感动着一个中华民族。196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看到京剧《红嫂》后提笔写下:“《红嫂》这出戏是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新中国的新红嫂。”

红嫂怎不是八路军的母亲?沂蒙山有知,一个红嫂又一个红嫂、千千万万个红嫂在沂蒙山顶起革命的半边天。在抗日最艰难的日子里,王焕于,一个普通的女子,烧起热炕,让徐向前、罗荣桓、肖华、朱瑞等诸多八路军干部住进了家,在这里指挥着一次次战斗。战争的残酷,革命军人的孩子难以随军,王焕于毅然肩负起母亲的责任。一个抚养革命后代的托儿所诞生在山村。一口口粮、一叶叶菜抚养着近百名幼小的孩子。两个哺乳期的儿媳将奶水喂养同志们的孩子。三年间,她的四个小孙子,却在饥饿和照顾不周中夭亡。“咱自己家的孩子没了不要紧,有你们在还能生养。同志们为咱出生入死,孩子要是死了,就没有了血脉,咱不能让他们断了根呀。”这“沂蒙母亲”对儿媳说的那句话,令多少孩子的母亲泪流。

沂蒙的红嫂已不是一个人的称谓,战争年代闪亮出沂蒙妇女的共同荣光。沂蒙的儿女走上了战场,后方的母亲、妇女们牵挂着他们的亲人。用双手、双肩、双脚支援着自己的子弟兵。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纳出一双双军鞋,穿上了子弟兵的双脚;院子石碾子旁一圈一圈推出一捧捧米一袋袋面,装进了子弟兵的粮袋;枪炮声里抬起一副副担架,穿梭在战场把受伤的战士迅速救回。展室里一块残缺的门板在诉说:孟良崮战役打响了,部队要过河,紧急之下,李桂芬振臂一呼,几十名妇女卸下各家门板,火速下了河,顷刻间架起了一座“火线”木桥。他们把脚扎进淤泥里,战士们一步步踏着世界上最简易的桥,也是最坚固的桥,奔跑向战场。他们的脚步声是胜利的鼓点,有着李桂芳她们的一份。

红嫂明德英的家在岸堤村头,树木环绕着石砌的院墙和三间翻修过的民房,仅存的陈旧的衣柜、小炕桌、小木床和棉被、破席、竹筐,让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墙外的空地上,那里曾经有明德英家住过的团瓢屋。一个50多岁的妇女走来,她身穿淡绿色罩装、白花长裙,戴一顶棕色毛线帽,一双球鞋上满是泥土。她刚刚从菜地里赶过来。她自我介绍:我是明德英的孙媳妇,爷爷奶奶住过的地方由我照管。迈进对面的树林,沿空旷幽森的土路,荒草过膝,掌状的蒺藜爬上了石墙、紧锁的大门,一所石屋是明德英儿子曾经的住所。不远处一座隆起的石砌土掩的空坟,周边遮掩了几株柿树、山楂,还有一两人高的牡荆、艾蒿和杂草。这里就是曾经救治和藏匿八路军战士的地方。那时,明德英夫妇在窝棚、在这墓地、在石沟和草丛里,时时防备着敌人的追捕,精心照料着伤病的庄新民。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伤愈归队。如今灰暗斑驳的洞口由石头堵住,漆黑的空洞里如温暖的窑洞,俨然是一座英雄的堡垒。明德英夫妇的坟墓在林中一株柏树旁,2002年清明,曾经被他们救护的庄新民为两个老人立碑。在明德英老人病重时,庄新民和夫人看望老人,深情地说:“明妈妈,你就是我的亲娘!”人民没有忘记明德英妈妈,没有忘记子弟兵的沂蒙山红嫂们。迟浩田上将深情写下“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沂蒙根据地,注定会载入英雄史册,百余次战斗战役,演绎了英勇奋战、前赴后继的英雄壮举。小车队、担架队枪林弹雨里120万人支前,20万青壮年参军参战,10万沂蒙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几乎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15.5万妇女做军衣122万件、军鞋15万双,碾米磨面0.58亿公斤,救护伤病员6万人……展室陈列的200多位红嫂典型事迹,每一位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喊出感天动地的那句话:“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无数个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事迹深植在人民心中。舍生忘死、无私奉献,一部沂蒙红嫂的英雄史诗颂不尽、载不完。

午后的阳光里,沂蒙山麓连成起伏的龙形,或弯转成绿色屏障,把小村庄揽在怀里。田园里玉米挺直,花生攒绿,芋头伸开舒展大叶,果林已见累累果实。一处处连片的新居村落,在河岸边、山林里时隐时现。葱郁的林木把汶河两岸打扮得生机勃勃,河心露出了细软的沙滩。不久雨季来临,汶河又将润泽沂南大地,与沂河沭河相汇,奔流向海。

2021-10-01 张华北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6742.html 1 沂蒙,红嫂的家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