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邢程 通讯员高箐 李冠达)日前,黄骅旧城镇郭庄村坤鹏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忙着用收割机粉碎地里的饲料玉米。这特殊的玉米并不是做口粮的,而是拿来作青贮饲料喂牛的。
“过去种植口粮玉米,扣除种子、化肥和人工成本后,一亩地也赚不到多少钱。现在生活方式变了,产粮后的秸秆也成了‘累赘’。秋收时,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影响交通、污染环境。”坤鹏合作社负责人范忠乐说,合作社经过多方考察,改变了经营方式,将之前的农机合作社改为农业合作社,并改种饲草。
合作社流转了村上的1200亩地,种植玉米和小麦。一年能收两茬麦苗,一茬玉米秸秆,全部用作青贮发酵。他们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青贮技术,让麦苗和玉米秸杆摇身变为营养丰富的牛饲料。
“饲料玉米经过粉碎、发酵后可制作成蛋白质丰富、糖分高的营养饲料。我们种植的玉米质量达标,可以为大型养牛场做订单,合作社的收入比传统种植农作物会更高。”这样不仅让农民不再为种地发愁,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实现了农民家庭多方面收入。秋收前,只需用收割机进行收割、粉碎就可以完成收获,高效又便捷。
“今年,合作社种植的玉米受台风影响很小,合作社共收获3000多吨饲料,预计收入150余万元。”范忠乐说,合作社进行订单式销售,除了供应本地养牛场,还通过电商销售等多种形式增加销路,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