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04日
第03版:03

一票难求时代的各种票证

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即按人口定量发放各种商品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

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沧州博物馆的展厅就存放着各式各样的票证。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过年才能兑换的副食票;穿的有各种布票;用的有煤油票、商品购买证;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在那个年代,各式各样的票证,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票证和人民币同等重要,没有票证,寸步难行。

我国除发放全国统一的票证外,为防止不法之徒跨区域倒买倒卖哄抬物价又出现了地方票证,地方票证只能在规定的地区使用,如沧州博物馆民俗厅展出的河北省粮票、棉花票、布票,沧州地区食油票等。这些粮票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1980年叁市斤的粮票上印有“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毛主席题字,半市斤的河北省粮票上印有赵州桥的图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到1985年前后,凭证凭票供应的除粮、油及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类基本上敞开供应。直到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马元洲

2021-10-04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6890.html 1 一票难求时代的各种票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