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07日
第01版:01

昔日让出两间房 今朝生意“亮堂堂”

——黄骅市李子札村“六尺巷”故事主人公李春民的“好人经济”

本报记者 孙 健

再次见到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民李春民时,他正在自家的企业里忙碌着。“这几年的生意一直不错,工人们忙不过来,我就跟着一起验货、装车。”李春民说,受疫情影响,眼下不少企业的销量在走低,可自己的企业实现逆势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李子札村依靠生产“三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配件率先致富,成为黄骅市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时至今日,村子里干企业的村民也不在少数。前些年,李春民经营的这家配件企业“排不上号”,企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还要从几年前李春民的一个义举说起。

2016年,李子札村把村中一个臭水坑改造成水上公园,岸边栽植垂柳、水上搭建凉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美中不足的是,通往水上公园最近的一条小巷仅有一米多宽,村民出入不便。要拓宽小巷,就要拆掉邻巷的两间民房。而巷子东侧,正是李春民家的老宅子。

要让村民拆掉老宅子,难度可想而知。可当村干部硬着头皮去找李春民商议时,没想到李春民很爽快地给出了答复:为了村庄建设,我们全家都支持!

李春民拆自家房的义举,被村民们誉为新“六尺巷”的故事。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省、市媒体争相报道,并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一时间李春民家喻户晓,获评“感动黄骅”模范人物,成为黄骅市家风文化建设的优秀范例。

让李春民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他的这个举动,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丰厚回报。“最初那段时间,不少合作伙伴给我打电话,为我的这种做法点赞。”李春民说,随着消息广泛传播,越来越多客户找上门来,甚至有些客户都没有来厂考察,就在网上下了订单。“江西上饶的一位客户通过微信与我达成了30多万元的订单,合作多年来,我们未曾见面,靠的就是相互的信任。就在最近几天,我们又洽谈了一笔新业务。”

这样的经历还有不少。有一次,李春民随车到外地送货,原本说定货物由他们负责卸载,可到了对方的企业后,企业负责人认出他就是上了新闻联播的李春民,把他新“六尺巷”的故事讲给了厂里的职工听。随后,大家自发组织起来帮着卸货,全程都不让李春民插手。

人格魅力衍生出来“好人经济”,这是李春民没有想到的。渐渐有了名气,李春民更是坚守诚实守信和质量优先的准则。如今,李春民的企业,已发展为拥有四处厂房、多台全自动加工机械的企业。谈到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李春民说,正如拆掉自家房一样,凡事多为别人着想,吃亏也是福。

2021-10-07 ——黄骅市李子札村“六尺巷”故事主人公李春民的“好人经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6975.html 1 昔日让出两间房 今朝生意“亮堂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