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丽 陈立新 摄影报道
日前,老建筑师马振江将自己绘制的清末沧州城长卷在文化大厦进行展示,长卷刚一亮相,就惊艳了世人。
长卷由6幅作品组成,每幅长12.5米,高0.8米,总高4.8米,既各自独立,连在一起,又是沧州古城全貌图。通过笔墨,马振江艺术地再现了清末民初沧州城的旧日风情。
75岁的马振江是地地道道的老沧州人,现居新华区铁西小区。他们家世代居住沧州城,从小听老人们讲述家乡风土人情,他对沧州的老故事、老掌故了如指掌。有人说:“知道老沧州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您那么熟悉,不记录下来,太可惜了。”这句话触动了马振江。他想,自己文化水平有限,用文字记录比较困难,何不用画笔描绘这一切?马振江从小喜欢画画,花鸟、人物、山水等,都画过。后来干建筑,从小工一路干到建筑师,绘制图纸是基本功。退休后时间充裕了,他把精力投入到绘制沧州画卷上。
把6幅作品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好,正是一幅沧州古城图。大运河从城西穿过,从北向南可以看到水月寺、码头、府衙、鼓楼、渤海书院、城隍庙、文庙、石牌坊等地标性建筑。每一处建筑,都展现得细致入微,大到建筑全貌,小到墙上文字,都刻画得非常到位。除了地标性建筑外,画中还描绘了众多的胡同、民居和人物。街巷上,除了建筑,画作上活灵活现的人物格外引人关注。卖古玩的、开药铺的、倒两筲的(卖水的)、练武术的、耍杂技的、做小买卖的、吹糖人的、吵架斗嘴的、抬轿拉车的……世俗风情,应有尽有。每一个人物的着装、配饰和表情,都和身份相配,每组人物展现的都是不一样的故事。马振江说,这些故事,大多是从老辈儿那听来的,也有儿时的经历,他巧妙地移花接木,把它们都画进了画卷中。这些胡同、民居,都以写实为主,从上面看,如鸟瞰图一般,可以看到古城沧州的全貌。
“这座高大的府第是刘凤舞的宅子,门前有牌坊。刘凤舞是清末沧州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经商、办学、做公益、战火中守护沧州城。这是一户普通人家,小弟弟爬树爬到树顶,吓坏了,不敢动了。哥哥登梯子上房去接他。这有个八抬大轿,里面坐的是官员,他要去那边解决纠纷。这里,正有人大打出手。他们还不知道,官员正往这赶呢。这处民居的主人有3个女儿,一天他设宴款待3个女婿,席间让女婿们以桌上菜肴入诗,写出诗的可用餐,写不出来的,不让吃饭,结果闹了个大笑话。这是清真南寺。那时候南寺三面都是水塘。早晨霞光万丈,南寺倒影在水中,景色十分迷人。夏天,沧州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过去沧州坑多,头伏天,教育孩子不要下坑洗澡,这是‘教子’,就成了头伏饺子;二伏天,要和孩子常见面,就成了二伏面……”在马振江的介绍下,透过岁月浮沉,这幅画立时活色生香起来,100多年前的沧州风情尽在眼前。
马振江介绍,画卷基本按真实创作。创作前,他先构思画卷内容,让他们上下关联且合情合理。他的笔下,一组人物和另一组人物之间的故事还有关联。马振江熟稔各种对联、笑话、习俗,讲解时,马振江还会根据画卷内容,穿插各种故事。经他讲解,画卷更加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