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0日
第02版:02

高效渔业助“蓝色粮仓”焕发新活力

我市制订方案打造现代化渔业产业

本报讯(记者申萍 通讯员季海滨)日前,我市制订《沧州市特色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2021-2025年)》,以发展特色水产为抓手,重点向沿海高效渔业带集中,兼顾内陆城市周边休闲型渔业产业带发展,着力打造产品优质、产地优美、装备先进的现代渔业优势区,推动特色水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形成具有沧州特色的现代化渔业新格局。

根据方案,到2025年,全市渔业生产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主产区优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人民群众需求的优质水产品供给基本满足,特色水产品牌在全省形成一定影响力,水产品产量达到10.3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5亿元。

方案提出,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互融,淘汰高耗能、低附加值的落后生产方式,加强重要水域滩涂保护,依法稳定水产基本养殖面积。在黄骅、渤海新区、海兴,发展高效型渔业产业;在黄骅、渤海新区、海兴、南皮发展休闲型渔业产业;在黄骅、渤海新区、海兴等盐碱地区,合理开发盐渔综合种养,拓宽发展空间。

推进绿色健康养殖。重点培育对虾、梭子蟹、罗非鱼、鲆鲽等优势主导品种,持续开展健康养殖示范活动,推广工厂化循环水、池塘多品种混养、滩涂贝类底播增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采取设施过滤、生态沟塘、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积极调整养殖模式和用水方式。鼓励推行养殖品种轮养轮作,推动用水和养水相结合,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推广人工全价配合饲料,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规模。到2025年,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48个。

加快休闲渔业发展。着眼于渔业强起来、渔民富起来、渔村美起来,依托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海洋牧场、渔船渔港、湖库、传统渔村等资源,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功能、高品位的休闲型渔业。开展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促进各类型休闲渔业不断上规模、上水平。每年组织创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休闲渔业经营总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提升养殖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推进传统水产养殖场向标准化、景观化、智能化转变,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工厂化循环水升级等养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善进排水处理设施和循环水系统,改善场区生产条件,推动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开展智慧渔业示范建设,鼓励应用自动增氧、智能投喂、在线水质监测等现代物联网技术,提高养殖生产装备现代化水平。

加强现代水产种业建设。充分利用我市轮虫、卤虫等天然育种饵料丰富的优势,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大型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我市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科技的水产种质资源场和遗传育种中心,选育推广优质、高效、安全的水产新品种。完善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打造黄骅南排河水产苗种生产集散地,建设一批水产原良种场,加大亲本更新、提纯复壮和良种扩繁等基础性育种,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到2025年,全市优质水产苗种年繁育能力100亿单位以上。

培育壮大新型养殖经营主体,发展大型水产养殖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渔场、养殖大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依托渔港经济区,加强水产品精深加工与冷链仓储物流建设。支持水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比。引导健康消费新时尚,支持产销、餐饮一体化服务,开发系列化高档水产加工制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打造2个以上知名水产品牌。

加强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特色优势苗种规模繁育、养殖尾水处理、水域生态修复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强绿色生态型水产养殖用药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应用,积极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打造绿色养殖示范典型。发挥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作用,推广2项新技术。

2021-10-10 我市制订方案打造现代化渔业产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7160.html 1 高效渔业助“蓝色粮仓”焕发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