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各地倡议“非必要不外出”,国庆假期,距离近、时间短的“微旅行”成为不少市民的首选。走运河赏风光,体验乡村采摘的乐趣,足不出户“云游”景区……虽未远行,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家门口”的别样风景。
□ 本报记者 祁 洁 摄影报道
行走乡间玩到嗨
10月1日,“十一”假期第一天,沧县捷地回族乡傅家圈村绿洲桃园采摘园内人头攒动,不少游客趁天气晴好,携亲带友到此品尝秋日的甜蜜。
“妈妈,这儿的桃怎么长得这么丑?”一个女孩兴致勃勃地走进桃园,接连剥开3个纸袋也没发现一个好看的桃,小家伙扫兴地撅起了嘴。采摘园负责人付宁听到后上前说:“宝贝,这个晚熟品种的桃外观就是这样。别看它长得丑,吃着可甜呢。不信,你尝尝。”听后,女孩将信将疑地挑了一个咬了一口,边嚼边点头说:“还真是,跟糖似的。”
为了让游客体验乡间采摘的乐趣,绿洲桃园的红薯地、花生地也成了游客娱乐的新“地盘”。大人平时在家让孩子动动“体力”得做半天工作,到了这儿,不用“打气”,小家伙们抄起工具就干。“宝贝,累了就歇会儿。”“不行,旁边小伙伴篮子里的红薯比我的多,我得加把劲。”孩子们一个个跟小大人似的,太可爱了!
“身体不要过度前倾,手拉住缰绳,身体稍微后仰……”河间丰尔庄园的马术俱乐部内,几位游客正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骑马。游客李明将教练强调的动作要领在心里默念了几遍,刚坐到马背上,他就慌了神,只听见他紧张兮兮地对教练说:“先别让马走,我再回想下。”
“打卡”运河收获多
国庆假期前,市民李娜提前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了出行计划。经常在新闻中看到运河美景的她,决定利用假期带孩子沿运河实地感受下。
由于家和单位都在市区西边,10月2日,很少“进城”的李娜,到了百狮园门口,被眼前景色惊艳了:“去年在这儿过的时候,还是一片河滩地,没想到这么快变成了公园。”
蓝天下,古色古香的牌坊,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石狮子,不时吸引李娜驻足拍照。站在运河边的木栈道上远眺,蜿蜒的运河水静静流淌,不远处,朗吟楼、南川楼芳容重现,李娜不由感慨:“大运河已经成为狮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月7日,连接下了几天的雨,天终于放晴。李娜利用最后一天假期,专门开车带孩子去了趟东光。
当她指着运河边一段月牙形的堤坝告诉孩子,那就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谢家坝时,孩子一脸不屑地问道:“看着就是个土坝,有什么特殊吗?”
正在运河边遛弯儿的一位老人走过来说:“孩子,别小瞧这土坝,它是用糯米和灰土层层夯筑而成的。在运河水势滔天的年代,这座大坝静静护佑运河沿岸的村庄与百姓,再也没有出现决堤,堪称世界‘水利奇迹’。”听罢,孩子脱口而出三个字:“了不起。”
参观完谢家坝,走进旁边的水工博物馆,李娜带孩子近距离感受了这座大坝的宏伟之处。夯土,在古代需要众多劳动力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以上,在那个科技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筑起这座大坝何其艰巨。在讲解员的讲解中,孩子兴奋地说:“我回去要把今天的见闻写在日记中,妈妈,下次放假,咱们还沿着大运河‘打卡’。”
线上“云游”也精彩
7天假期接连几天下雨,不少人在朋友圈发感慨:“在家宅得要‘发霉’了。”市民王敏却在家“云游”了七八个景区。
打开《河间文化旅游》抖音号,王敏跟随镜头的移动与导游的解说,了解了河间府署中的许多文化故事。每次她“云游”完一个景区,都要和家人分享下自己的收获:“人们常说‘开封府有个包青天’,包拯在河间任瀛州知州却少有人知道。公元1052年秋,他赴任瀛洲知州,正值河间一带严重夏涝,居民流亡未复,然而瀛州是宋朝的边关要冲,文武百官迎来送往的费用很多,行政支出很大。包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节省经费开支,挥笔写下了《论瀛州公用》一文,里面提到的勤俭节约精神一直被传颂至今。”
除了“云游”市内的景点,王敏还通过“云游茂名”小程序,通过直播、短视频、VR、图文等手段,在手机上游览了广州茂名的浪漫海岸旅游度假区、高州古郡水城等多个景区。“打开小程序,茂名的市井文化、乡土人情应有尽有,足不出户便能‘云游’世界,简直太过瘾了!”王敏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