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
第06版:06

传统技艺 在校园绽放光彩

——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致力传承当地非遗项目

本报记者 赵玉洁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8日下午两节课后,伴随着悠扬的鼓韵与月牙板的“叮当”声,宛转悦耳的西河大鼓唱腔开始萦绕在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师生的耳畔。

走进西河大鼓社团,非遗传承人李雪正带领学生们重温经典选段《玲珑塔》的唱词。社团成员们全情投入,用心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孩子们对当地非遗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将传统技艺不断传承下去,从2019年开始,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先后邀请西河大鼓、大圣拳和剪纸项目的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创立专业社团,利用放学后和校内课后服务时段,引领孩子们学非遗、爱非遗,让传统技艺在校园里绽放光彩。

母女二人传鼓艺

西河大鼓是河北省传统曲艺曲种之一,其唱腔简洁苍劲、韵味独特、风格似说似唱,极富民间乡土气息。西河大鼓发源并发展于河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雪出生于曲艺世家,她的外公张金贵是西河大鼓朱派的第三代传人,母亲张领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己也是西河大鼓的沧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自2019年11月以来,每周五下午,李雪和母亲张领娣都会准时来到第一实验小学,教孩子们学唱西河大鼓。母女二人从站姿入手,为了练好“丁字步”,李雪和社团成员们一起贴墙站立,一站就是一个小时。手把手地教打板、击鼓,孩子们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月牙板越打越熟练,鼓毽子也运用自如。在唱词和唱腔上,李雪逐字逐句去示范、纠正。为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她还时常根据唱词的内容进行表演,有时还借用道具来教学。除了唱词,手势和眼神也是西河大鼓表演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比如在演唱“小桥流水哗啦啦”这一句时,要求眼随手动,眼神放光,手势向上走,脚下“丁字步”扎稳,唱腔有“辙”。李雪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示,然后再对学生逐一指导,只为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母女俩的倾力指导下,孩子们不仅唱得越来越有韵味,而且深深爱上了西河大鼓。刘添祥在社团活动之余,时常利用空闲时间练习。家里没有鼓,他就在空牛奶盒上敲鼓点。在学习唱段《长征》时,其中“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句的唱腔节奏总是掌握不好,他就在微信上向李雪请教。老师示范一遍,刘添祥跟唱一遍,然后再纠正、再唱,就这样一个小时过去了,师生二人互发了近百条语音信息,终于把握住了这句词的准确节奏,把韵味唱了出来。

而对于马梓晴来说,她与西河大鼓的情缘非比寻常。疫情期间,马梓晴参加了西河大鼓的线上培训课,获得了结业证书。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完成了抗疫西河大鼓小段《愿早日抗疫前线战报捷》的排演,节目在河北少儿科教频道播出。此后,通过刻苦努力,马梓晴又相继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影像方志》、河北省少儿科教频道《薪火相承》系列节目、沧州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河大鼓》、第七届河间西河大鼓书会开幕式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录制,为传承西河大鼓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虎虎生威

“大圣拳”

“嘿!哈!嘿!哈……”操场上远远传来稚嫩却铿锵的呐喊;走近一看,一群孩子正闪展腾挪,练着一招一式。“大圣拳”传承人韩旭穿行其间,不时帮这个抬抬胳膊,帮那个弓弓腿。

韩旭传授的大圣拳,是典型的北派拳法,源于嵩山少林寺,兴于河间潮海寺。大圣拳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功架端正,要求拳打一条线,手眼身法步配合到位,讲究闪展腾挪,蹿蹦跳跃。

韩旭生于河间,从小习武,上大学后,师从大圣拳第六代传承人潘立户。2010年,年仅19岁的韩旭成了大圣拳的第七代传人。

从2014年开始,韩旭一直从事体育教育工作。2019年,他来到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次年出任学校武术队总教练。在训练中,韩旭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条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比如,在练习扎马步时,有一个孩子总是把握不好两脚间的距离,动作不到位。于是,韩旭便用粉笔在地上画出脚印,让学生踩在上面,去纠正动作的偏差。有的孩子在练习弓步时,后面的腿总是蹬不直,韩旭就让学生联想推重物时腿是如何用力蹬地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和发力方式。

今年4月,韩旭开始教武术队成员习练大圣拳。他把每个招式拆解成10个动作,哪块儿肌肉用力,眼神往哪儿看,手指向哪个方向,脚落在什么位置,他都一一画出来,从而让抽象的拳术更为直观,易于学生们模仿和学习。即便如此,仍有的孩子接受起来比较慢,韩旭就把一个动作再拆分成5个步骤,逐一讲解、示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天气不好时,韩旭就把学生们聚在室内,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大圣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也让他们习练大圣拳的兴趣日益高涨。

巧手剪出生活美

一张彩纸折叠翻转,一把剪刀舞动其间,转眼间,一幅栩栩如生的蝴蝶剪纸作品就展现在大家面前。前不久,在学校剪纸艺术社团开班仪式上,沧州市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宋保树的精湛技艺,令在场师生啧啧称赞。

宋保树告诉孩子们,剪纸在我国有着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流传非常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的内容丰富,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艺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对剪纸作品进行创作和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动脑思考、动手制作、耐心细致、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审美能力,而且能够使孩子们对中国民间艺术有所认识和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手法和以物寓意也会有切身感受。

仪式现场,宋保树还指导师生们进行“一剪成画”。大家按照步骤,仔细地折着、剪着,不一会儿,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就出现在了手中。

如今,在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中,宋保树和孩子们徜徉于剪纸世界中,一起欣赏和创作,用手中的彩纸和剪刀,尽情展现生活之美。

2021-10-11 ——河间市第一实验小学致力传承当地非遗项目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7236.html 1 传统技艺 在校园绽放光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