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抱有这样的理念:个人能力,只有融入群体才会变得更有力量;企业效益,只有服务社会需求,才能转化为更大的效益。从军营到地方,从个人奋斗到创办企业,从简单的一家一户物质帮扶,到成立组织为特殊群体和退伍军人送去心灵抚慰,青县张杰,这位“80后”的河南籍退伍军人,完成了从“物质公益”到“心灵公益”的转变和升华。
社会公益 自个人奋斗时开始
国庆节期间,青县爱国拥军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河北太平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杰,带着对功臣模范的敬意,率领10余名志愿者,在青县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街串户,为功臣模范和烈士遗属们送去物质和精神上的慰问,再次践行了昔日立下的做好“心灵公益”的愿言。
张杰是大个子,身材魁梧,不善言谈,淳朴憨厚。但出身行伍、自主创业、精于射击的阅历和爱好,使他养成了清晰和精准的思维模式,也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对于做社会公益,他有系统思考和有组织的持续实践。
张杰第一次做公益约是2008年在河间。那时他从部队转业已经好几年了,跟着修高速公路,自主创业。自主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有成绩,也受尽挫磨。不过越是经受磨砺,张杰就越能切身体会到他人的不容易。
那年在沙洼乡一带,张杰跟着当地爱心队伍去给贫困家庭送米送油,当走完200多户贫困家庭时,他心生感慨:“万万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多的贫困家庭,缺衣少穿,日子过得那么苦。”那次帮扶,过去了10多年,一些具体情节已经在记忆中模糊,但有几户被帮扶人家的情景,他至今难以忘记:“眼前是几间破房子,碎砖头码成东倒西歪的一道矮墙,院里是荒草,门口也都是乱柴乱草,连条正经的路都没有,里面住着一个妇女。”张杰回忆,“这个妇女是外地人。她说什么我们听不太懂。当地人说,她丈夫早已不在了,就她一个人,和邻居们少有来往。”一个外地妇女,孤零零在异地他乡的庄稼地里刨食,日子过得多么艰辛可想而知。“脸上是菜色,表情有些木,天很冷,穿得却不厚,我往她屋里看,黑乎乎的看不太清。似乎没一件像样的家具。她看到我们送去的东西,扎撒着手,不知说些什么才好。”当时张杰就掉了泪,他想到自己几年来的奋斗,又想到母亲,在人群中转过身。
那次帮扶,还有几户人家让张杰难以忘怀:“他们都穿戴好了站在家门口迎接我们。从穿着看,显然是为了迎接客人,才找出最好的衣服穿上,但那几身衣服皱皱巴巴的,很旧。”张杰估摸了一下几个人的身材体量,回去后,买了几件新衣服,再次送了过去。“他们穿新衣服,拉着我的手,一直往外送。看着那种高兴劲儿,我心里越发酸楚。”其实,除了物质的贫乏之外,这些贫困家庭还缺少心灵和精神上的抚慰。从那时起,以后要做心灵公益的思路,慢慢在他脑海里清晰起来。
奉献之心 在家庭和军营里萌生
张杰原籍河南,退伍转业的父亲在青县华北油田落户,张杰就在这里出生。虽然他小时候人们的日子普遍过得一般,但因父亲在石油上工作,有工资收入,日子比一般家庭要好一点。“我和姐姐还小的时候,父母常会买一些水果、糕点给我们解馋,家里也常会来一些小伙伴玩。”上世纪80年代初,往往过年过节才会有糕点和水果吃,一般的家庭舍不得买;即使买了,也舍不得给别人吃。“父母很大方,从来不把零食藏起来。只要小伙伴来家玩,父母都会把水果、点心、糖块盘子端出来,或让我和姐姐去拿,分给小伙伴们吃。看他们那个馋劲,吃得那么欢实,我和姐姐都很开心。把自己的东西给小伙伴分享,是一件挺快乐的事。”
因是军人出身,张杰的父亲还常领着孩子们看红色电影,给他们讲红色故事,讲雷锋式的模范战士。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张杰也和父亲一样,走进了军营,先当驾驶员,后进炊事班。初到军营里,大家都挺喜欢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兵,喜欢和他一块出操、训练、聊天。张杰也投桃报李,只要改善伙食,都提前向战友们“宣告”,每回家里寄来新鲜玩意儿,他自己留一点,剩下的都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在部队很快就落了个好人缘。虽然那时才十八九岁,但通过红色教育和部队培养,他有了很强的组织纪律原则。
在部队里,他有立功表现,领导找他谈心,想给他评三等功,并预备介绍他入党。三等功和入党,对一位新战士而言是多么大的荣誉。张杰心里起了波澜,然而回到宿舍他想了很久,觉得自己并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很多老兵做得比他好。自己如果立功受奖,对那些老战士来说,有点不公平。而且不少老兵面临退役,以后恐怕就再也没有在部队受奖的机会了。于是他找到领导,提到几个人,说他们做得都很好,至少比自己要强,还是把这些荣誉给他们吧。
就这样,张杰把荣誉让了出去,但部队还是在1998年他退伍以前,给予了优秀士兵的称号。
精神抚慰 从物质捐献中升华
张杰的爱心付出在河间发起,他的第一个爱心组织也在河间成立。零零散散做了近十年公益之后,张杰感觉靠个人做公益,力量太小了,必须得融入社会,吸纳志同道合的朋友,才会壮大力量;虽然所在公司也有不错的效益,但企业挣的钱再多,个人消费也是有限的,企业效益转变为社会效益,才会变得更有价值。于是在2018年,他作为重要发起者的河北孝心慈善基金会河间站成立了,因为他原籍河南,随后又成为沧州河南商会的副会长。这样一来,大家抱团做公益,力量就大多了。
组织成立起来后,仅三年时间,他就和伙伴们慰问救济困难群众和军烈属135次之多,公益活动也从河间、青县转向沧州市区。鉴于他在公益事业上的贡献,张杰被国际公益大典授予2020年度爱心公益大使,担任青县爱国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被新华区表彰为拥军爱民先进个人,也成为了市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员。
在沧州做公益期间,张杰起得很早。他常发现,环卫工比他起得还早。他走在街上时,环卫工人早已把街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大清早的街上冷冷清清少行人,他看到最多的是环卫车运送垃圾的匆匆行色和工人们扫落叶沙沙的声响。这些勤劳的环卫工人,他们热爱自己得来不易的岗位,起早贪黑,还城市一片洁净,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红马甲们或瘦弱或疲惫的身影,在他心里变得异常高大。于是在腊八节期间,他发起送腊八粥的活动,给早起清扫街道而不能在家过节的环卫工人,送去一碗碗暖心甜心的粥饭。今年7月,河南水灾,他又积极组织沧州的河南籍老乡,为灾区送去大量救灾物资。
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青县武装部曾对张杰近年来的公益有过统计:先后慰问贫困老人55户,空巢老人12户,孤寡老人25户,看望抗战老兵43人,给环卫工人提供八宝粥150人份……
“环卫工人、空巢老人、抗战老兵、志愿军退伍战士们不缺吃喝,但他们的心灵需要社会抚慰。我得为他们做点事情。”张杰说。近期,张杰又开始了筹划:定向定期为退伍老军人、抗战老兵、志愿军退伍战士拍照;请他们座谈,谈红色故事,录制音频视频资料,出版刊物刊载他们的英雄事迹。这样,就能给这些老人们奉献更多的心灵抚慰和精神食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