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刘艳宇 摄影报道
这是张校榕返乡承业的第六年。
34岁的张校榕是黄骅市羊二庄镇东湾村人。父亲张文博在他出生前,就经营养猪场,到现在已经37年了。
念 头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20年,全国有28560万农民工,其中外出农民工有16959万人。
若不是2015年选择回乡,张校榕也会是其中之一。
从小,张校榕的动手能力就特别强。长辈们买来的各种玩具,都被他拆拆装装了不下几十遍。
长大后,张校榕一个人到城里打拼,当了一名红木雕刻师。每天,看着自己雕刻的各种精美纹饰,他从心眼儿里感到自豪。
2015年,有一次,张校榕回家探亲,猛然发现父亲看上去老了许多。
一问才知道,自家养殖场的员工技术不达标,很多事都要父亲亲力亲为。
想到已经一把年纪的父亲,还要每天围着养殖场那2000多头猪打转,张校榕不免心疼起来——
从小到大,父亲一直都很尊重他的意愿,从没强迫他做过什么。这些年,父亲就算再忙,也没说过让他回家帮忙之类的话。
父爱无言的道理,张校榕懂。
那一次,他动了返乡承业的念头。即便在此之前,他对养殖没半点兴趣。
返 乡
从那时起,张校榕便有意无意地关注起养殖方面的消息。
有一次,他读到一篇名为《苜蓿在畜类养殖上的应用》的文章,作者是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知名教授。文中提到,以苜蓿为饲料,可提高畜类免疫力,并提升肉质。
张校榕知道,羊二庄镇素来有种植苜蓿的传统,父亲更是一直以此作为饲料。“虽然我爹并不知道其中缘由,也不知道怎么喂更科学,但一想到他能和大教授不谋而合,心里还是忍不住骄傲起来。”张校榕说。
这次发现,让张校榕对养殖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从小抱着小猪崽长大,过去一直觉得自己对养殖了如指掌。这么一看,只能算刚入门,里面还有许多门道呢!”
张校榕彻底下了决心。他辞掉工作,回到村子,帮着父亲一起打理养殖场。他默默许下心愿:“不但要减轻父亲的担子,还要做出成绩才行。”
织 梦
2018年,非洲猪瘟给养殖户们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张校榕父子也不例外。
猪价一路走低,批发商为了压价更是百般刁难。“亟待出栏的猪,卖了赔钱,不卖也赔钱。”看着每天愁得睡不着觉的父亲,张校榕想找一条出路。“自家养殖场的猪都是科学喂养、经过了层层检验的。这么被批发商压价,我不甘心。”
张校榕想到的第一条出路,就是自创品牌。他申请馫宇生态苜蓿猪品牌,并为之设计商标。“商标是一头绿色的小猪,绿色代表绿色喂养,小猪肚子上有一串苜蓿,代表的是以苜蓿作为饲料。”
紧跟着,第一家鲜肉直营店开起来了。张校榕的第二条、第三条出路,也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
为了保证肉品新鲜,他主要以订购的方式进行销售。
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肉质好的特点呢?
张校榕想到了深加工。
直营店里不但销售鲜肉,还有以此为原材料制成的馄饨、熟食等产品。“这些产品不但方便顾客对肉质有更直观的了解,还能增加鲜肉消耗量,保证店内产品的新鲜度,同时也能提高利润。”张校榕说。
除此之外,他还与多个线上销售平台合作,积极开拓外地市场。
为了在长途运输中保证肉品质量,张校榕又在包装上下起了功夫:既要结实耐摔,还得益于保鲜,就连颜值也要考虑到。
当一切都准备妥当,线上销售额迅速占到了全部销量的60%以上。
最近,张校榕又和妻子玩起了抖音,拍一些与养殖、销售相关的段子。这些小视频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客户。
从城市回到乡村,张校榕正用有别于父辈的眼界与想法,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