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5日
第08版:08

神舟十三号16日凌晨发射

将在轨驻留6个月 期间出舱2至3次

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确定。翟志刚(中)、王亚平(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由翟志刚担任指令长。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酒泉10月14日电 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于16日凌晨发射,发射时间瞄准北京时间16日0时23分。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担任指令长。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于14日下午进行推进剂加注。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14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

林西强说,按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后,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约6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将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状态和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测试和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将实施第6次飞行任务

记者从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该项任务将实现五大目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为: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林西强表示,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建造阶段共规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首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运送补给物资,为随后实施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做准备;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期间,将先后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行舱段转位。

在2022年底前,中国将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随后实施天舟五号货运补给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开展在轨轮换。对空间站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后,将转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续,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

任务有六大不同

林西强说,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比,神舟十三号任务有六大不同:一是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二是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体运行;三是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四是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而神舟十三号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五是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六是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空间站在轨建设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神舟十三号任务是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林西强说,通过神舟十三号任务,将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神舟十三号任务结束后,将组织进行全系统综合评估,满足要求后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坚持“航天员安全第一”原则

林西强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直坚持“航天员安全第一”的原则开展工作,从空间站工程建设、空间碎片以及极端情况等多方面都准备充分,以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

一是空间站本身开展了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设计,通过功能冗余和产品冗余等手段,从设计上保障一度故障工作、二度故障安全,产品出厂前经过了严格测试和试验验证,可保证空间站长期安全可靠运行。二是针对空间碎片和空间目标等外部因素开展了专门设计,针对微小型碎片在结构上进行了防护加固,针对较大碎片或空间目标可实施机动规避。三是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况已制订约4800条预案,并进行了验证和演练。四是针对极端情况进行了应急救生准备,若空间站发生影响航天员安全的重大故障,航天员可搭乘停靠的载人飞船及时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若停靠的载人飞船发生不能安全返回的故障,将组织实施应急救援飞船的快速发射,与空间站对接,确保航天员可及时乘坐应急救援飞船返回地面。

林西强说,考虑到航天器在轨碰撞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及时公布了空间站轨道参数,“航天员是人类派往外层空间的使节”,我们希望各国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及时关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发布的有关信息,在航天器执行轨道机动时注意规避,共同维护太空秩序,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航天员乘组在轨飞行时间翻倍

林西强介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首次在轨飞行6个月。针对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的挑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选拔、训练、健康、工作、生活等在轨驻留保障技术方面进行了充分研究和准备,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航天员以饱满良好的身心状态执行长期飞行任务。

一是高度重视经验传递。在完成既定训练计划的基础上,安排神舟十三号乘组与神舟十二号乘组进行天地通话。神舟十二号乘组返回后,两个乘组及备份航天员进行了充分交流,分享神舟十二号乘组在轨获取的经验和感受,特别是针对出舱活动交流了天地差异该注意的事项,神舟十三号乘组对此开展了相应训练,为提前进入状态、顺利执行任务打下基础。二是针对新增任务及状态变化,实施重点强化训练。针对神舟十三号乘组将要实施的出舱活动、在轨开展的实验研究以及遥操作交会对接试验、机械臂辅助货运飞船转位试验等项目进行重点训练;针对1舱3船状态下新增故障模式,组织完成了相关推演与演练,确保神舟十三号乘组全面掌握执行任务的各项技能。三是强化在轨工作制度和训练。面向半年的飞行任务,进一步强化物资管理日制度、定期天地沟通交流制度等;识别了长期飞行关键操作项目可能的遗忘效应,适时安排定期在轨训练,确保航天员以最佳技能状态应对各项正常及应急任务。四是加强在轨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神舟十三号任务中,将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身心特点,每月对航天员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航天员失重防护锻炼项目、航天员营养配餐方案,以及心理支持活动等,确保航天员以饱满、良好的身心状态执行长期飞行任务。

欢迎其他国家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

林西强表示, 欢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展开国际合作。载人航天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离不开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航天机构,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航天组织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林西强说,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将为我们开展包括航天员联合飞行在内的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提供更好的平台,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向我们提出了这方面的意愿。

林西强表示,对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展开国际合作,我们持欢迎态度,相信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进入运营与应用发展阶段后,大家将会看到其他国家的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的飞行。

综合新华社消息

2021-10-15 将在轨驻留6个月 期间出舱2至3次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7756.html 1 神舟十三号16日凌晨发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