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洪丽 本报通讯员 张春贵 左金花
尽管前些天持续降雨,但泊头市四营镇四营村村民却没有像之前那样在泥泞中行走的焦虑。这得益于村里新修的一段路,这段路虽然只有530米,却成了连日来村民热议的“焦点”。“这条路能修通,都是老党员常福存的功劳,是他用自家两亩地,才换来的村路畅通。”谈起这条路背后的故事,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升说。
近年来,四营村借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村里过去脏乱差的局面,村中主要街道都修通了水泥路,人们出行摆脱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窘境。唯独位于村南通到镇路的一段530米的土路,始终未能硬化。自2015年起,村“两委”连续两次动意,却因种种原因都没修成。今年春天,应部分村民的要求,村“两委”再一次把修这段路提上议事日程。劝导、调解、协调置换……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大多数村民心中“症结”都已祛除,但唯独一户村民左右说不通,成了阻碍修路的最后一道关卡。
75岁的常福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村里其他路都修好了,就剩这一段。拖了这么多年,如果这次再修不成,以后恐怕会越来越难了。”常福存担忧地说。于是,他私下找到那位村民,耐心地讲解修路的好处,了解对方的顾虑和需求。原来这位村民担心修路后,整体地块被分割,不仅浇水、施肥困难,而且实际面积还减少,仓促处理的树苗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经过几次接触商讨,常福存没同家里人和村干部商量,私下决定拿出自家的2亩承包地,换下这位村民的一亩半地,无偿交给村里修路用。同时,对那位村民地里种的树苗,常福存又自掏腰包补贴了2000元钱。
“好地换孬地,还自掏腰包补贴人家……”家里人不理解,说他越老越糊涂。可常福存心里却有自己的“账本”:“这些年,大家都自发地为村里出钱出力,环境整洁了,道路通畅了,小花园和村民活动中心也建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也想在有生之年尽自己的能力,多为村里做点事儿。土地置换了,以后大伙出行方便了,我觉得不赔。”说着笑了,带着自豪。